Page 232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232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显示独特功能。甚至有些祖传秘方,对治疗疑难病有独到之处,民国以前麻疹,对小孩威胁
较大,病毒流行,护理不当,易发展为肺炎、肠炎等并发症,死亡率高。苗医用吊干麻根皮
一两加几片生姜煎服,疗效甚好,二日即可透疹,即使内陷,服后也催出来。人被疯狗咬伤
患狂犬病,即便24小时以外发病也能治愈。用斑蝥虫去其头足翅后吞服,伤后数日发病的1
次只能服3个。患红白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用独角莲、拳参、铁苋菜干品为佳,日用开水吞
服2次,小孩酌减,有良好效果。产生骨折,先正骨复位固定之后,用大血藤、小血藤、大
小接骨丹根皮、鬼吹哨捶细包扎;再用青藤香、油脂条、野牡丹、野芍药、续断切细泡酒服,
日服药2次,十数日即愈。如伤处浮肿,用独脚莲擦消肿。患风湿关节病,用打猎所用弩药包
敷。苗医在外治上还有一些独特之处,如常见的贴、刺、洗、蒸、枕、咂。现代,苗族人民医
疗卫生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不少传统民间验方、秘方也被挖掘整理用于防病治病,使传统苗族
医药发挥更大的效用。
第四节 回 族
族称 回族,旧称回回、回民和回回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民族识别时,正式定
为回族。
族源 元初,成吉思汗西征,征服葱岭以西、黑海以东地区,部分回民被征调来到中国,
驻扎新疆、甘肃、宁夏、陕西等地。随后组织回族军征云南。至元十年(1273),乌撒内附,
回族军士兵分驻乌撒和滇东北地区;至元二十年(1283),在今贵州置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
府,今织金县三塘、务卜一带设市北洞长官司,亦有回族随元军驻扎于此,这两批回族军士
是最进入毕节地区的回族。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沐
英、兰玉为副将,征讨元梁巴匝剌瓦尔密,傅友德率兵进乌撒建立乌撒卫,驻军屯田戍守,在
乌撒境内开垦四十八屯,沐英军中许多回族将士在乌撒留居,在屯田处兴建清真寺。在今威宁
县下坝、尚家屯、海子屯、卯官屯、杨湾桥、马家屯等地形成回族聚居村落。道光年间,部分
回族随平远协副将许保琳军进驻织金、后落籍县城西郊外。同治十一年(1872),贵州白旗起
义失败后,兴义地区的少数回族迁入织金县和毕节县避难。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
回族因谋业和工作迁入毕节居住。
人口分布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全专区共有回族2.5万人,占总人口的0.96%,
其中威宁县2.45万人。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全专区共有回族3.38万人,占总人口的
1.12%。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地区回族增至5.93万人,占总人口的1.36%。1990年,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地区共有回族7.11万人,占总人口的1.2%,占全省回族人口的56%。
其中威宁县6.8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7.74%,占全地区回族人口的96.25%。2000年,第五次人口
普查,全地区共有回族9.32万人,占全地区总人口的1.47%。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地
区有回族人口106601人,占全地区总人口数的1.63%。回族居住地点呈现大分散间相对聚居状
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