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7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227
第三篇 人口 民族 宗教
笙,两只手还要分别按在两边芦笙音孔上,吹奏时曲调要一致,节奏统一,配合默契。吹奏不
仅用嘴吹而且可用鼻吹。
②口弦。苗族乐器口弦由一片形如柳叶薄的铜片制成,长8厘米左右,宽1厘米左右,中部
截出0.4厘米左右的簧片作振动发音片,下部有弦把。吹奏时,左手握口弦,将口弦中部放入口
中,右手大拇指弹拨弦尖,使簧片振动,音阶由口腔进出气控制,常在一两个音阶任意延长。
口弦系有各色珠子和装饰的花线。
③竹笛,一般有5个音,无固定曲调,可根据吹奏者需要,即兴随编随奏。竹笛是男青年喜
爱乐器之一。
④簧筒。有下列3种:掸冉,即织金县西南部与纳雍县东南部毗邻苗族喜欢的三眼箫;掌
瑟,即毕节市野鸡,大方县六仲,纳雍县维新、董地、马摆、巴雍、自新,赫章县古达、兴
发、野马川等地苗族传统乐器四眼箫;牧角,流行于黔西县铁盔、素朴、定新、白扬、黎民和
大方县竹园,亦称三眼箫。
⑤唢呐。与汉族所用唢呐相同,常与打击乐器配合使用。
⑥口琴。民国后期传入苗区,吹奏口琴苗民日益增多。
2.舞蹈。苗民不但爱唱歌,也善舞,主要舞蹈有:(1)丧祭舞,内容包括招魂、致哀、祭
酒、指路、交牲、祭牛胸肉、祭牛肝、祭家中饭、祭亲友所送饭、放魂、诀别、送丧等12段芦
笙舞(曲)。舞时一人吹笙一人击鼓,从祭奠开始到丧祭结束。黔西县整理排演的《打鼓芦笙
舞》,1990年5月获全国民族民间芦笙演奏表演奖。
(2)迁徙舞。表演人数从十几人到数十人不等。代表作有《小迁徙舞》《大迁徙舞》。
《大迁徙舞》共50多个节段舞蹈动作。以赫章县苗族表演的《大迁徙舞》最有特色。
(3)交谊舞。为苗族社交娱乐舞蹈,凡婚嫁、节日、集会、赶花坡、劳动之余,都跳交谊
舞。未婚男青年跳交谊舞,以充分展示自身才能博得未婚女青年爱慕。著名交谊舞有:滚山珠
舞、桌山踩麻秆舞、仰翻叼衔牛头舞、独人走锅口舞、过人桥舞、巧喝酒舞、爬花杆舞、顶碗
舞、双飞燕舞,其中《滚山珠》多次在国内外表演获奖,赴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演出,受到
热烈欢迎、称赞。从1996年起,纳雍县滚山珠芦笙队发展到数支,到省内外各地旅游景点风景
区演出。
工艺美术 1.纺织、蜡染。(1)纺织。苗民种麻、绩麻、纺麻、织麻历史悠久。有“汉
族的秧田,苗族的麻园”之说。苗族村寨几乎家家都有纺车、倒筒车和织布机床。纺车有手摇
或脚踏两种,用以纺织麻线或棉线。倒筒车用于把桄好的线绕至倒筒上,起边倒线边捻线的作
用。织布机用木材做成,形似简易没两头挡板的床。织布时,人坐在织布机档头,面对另一头
牵过来的经线,脚踩踏板,手执梭子(内有纬线),右脚踩一下,经线张开一条缝,右手把梭
子从缝里穿过经线,左手接过梭子,空出右手顺势拉挡筘板,把刚穿过的纬线拍紧后放手;接着
换左脚踩一下,经线张开,左手将梭子穿过经线还右手后顺势拉挡筘板,拍紧纬线放手。如此反
复循环往返,一疋土布便织成。除织麻布或棉布外,也织帕子、腰带和裹脚布。苗族姑娘十来岁
开始学纺纱、织布,并在麻布上挑花、刺绣、使用蜡染、扎染技术,年岁渐大,工艺愈精。
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