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6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22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仇人。蛊有蛇蛊蛙蛊蛤蟆蛊鹰蛊鸽蛊。蛊只传女,不传男。凡养蛊之家,母亲必须把蛊种传给
女儿嫁出去。养蛊人家的儿女均难找到对象成家。随着科学知识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卫
生条件得以改变,流行的疑难病症能得到有效治疗,相信蛊害人的事已不复存在。
宗教 1904年,基督教传入。此后在逐步扩散,传播。先后有苗民成为信奉者。1993年
底,地区行署宗教处统计,全地区苗族教徒共2.48万人,其中毕节县54人,大方县460人,金沙
县194人,织金县2354人,纳雍县3192人,威宁县7583人,赫章县1.1万人。据2005年统计,全地
区有牧师14人,长老50人,传教士1人,传道者近百人。基督教的传入,采取哪里有教堂哪里就
有学校的传教方式。在先后举办赫章葛布志华小学及附属小学、西黔彝苗圣经学校,威宁石门
坎边疆民族中学、光华小学及附属小学,大定(今大方)宽爱小学,纳雍宽爱二小等。其次,
引导信教苗族社会生活习俗转为基督教化,以感恩节、圣诞节、代替端阳节、跳花节,取消苗
族原有的习俗活动,婚姻习俗一律按基督教仪式举行,禁止信教苗族群众自然崇拜、祭山神、
祖宗,威宁、赫章县信教的苗族,传统文化被禁止,损失比较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重视抢救苗族的传统和保护文化,让苗族传统文化得到好的传承发扬。
文学艺术 苗族文学艺术内容、形式丰富浩繁(详见本志第二十四篇第三章第三节“民族
民间文学”)。
1.音乐。(1)民歌。苗族村寨中,几乎人人会唱歌,其内容分:①古老的叙事歌,多独
唱或两人对唱,有时唱一段朗诵一段,演唱者多为中老年人。②祭祀歌,分祭祀祖先或祭祀新
去世老人两种,可独唱、领唱、齐唱。③风俗歌,分生活风俗歌、节日风俗歌。④情歌,男女
青年谈情说爱专用歌曲,曲调优美动听、抒情悦耳。分单声部与多声部,大部分苗族是单声部
男女对唱。20世纪80年代初,黔西县化屋基苗族多声部情歌引起国内外音乐界的高度评价和重
视,其代表性歌曲有《月亮出来月亮黄》《三棵杉树一样长》《春来阳雀不开声》《七月栽豆
豆不黄》《酒令歌》。⑤喊歌,演唱于山冈林野、田间地头,不分男女老幼,可1人演唱,可2
人以上齐唱。
(2)器乐。①芦笙。由笙轴(头)、
笙管、簧片、音孔、吹孔组成。笙头因音管
选型不同分直角和钝角两种。音管有五管六
音、七管八音。有特排(出排)、头排、二
排、三排、四排5种,特排最长228厘米,四
排音管最长24厘米。音管大部分为直管,也
有上端统一向里弯曲的弯弯芦笙。芦笙曲调
繁多,有舞曲、歌曲、交际曲、祭祀曲。按
人数多少分独奏、合奏、几重奏、联手演
奏。联手演奏不论几人,都用胳膊相扣,两
边的人,一只按在自吹芦笙音孔上,一只
苗族芦笙舞 按在旁边芦笙音孔上,中间的人不但要吹芦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