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3 - 云南生态年鉴2017
P. 243

理论研究


            人的这一来源,让人们对自然、上天有所敬畏,客                             仅可以让生活在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物质生
            观上对环境形成了积极保护的态度。                                   活丰裕的人们有所反思,而且少数民族习惯法
                 其二,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影响着本民族的                           也为生态伦理教育体系中的制度建设提供了直
            文学艺术和哲学观念。在中国,除了少部分民族有                             接借鉴。
            自己独特的宗教外,其余多以信奉道教、佛教和伊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建设事业的理论探
            斯兰教为主,宗教本身的内容中就包含了丰富的生
                                                               索及其启示
            态伦理思想,继而被运用到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和
            哲学观念中,其成果体现了少数民族敬畏自然、热                                 在“生态危机”严重危及人类生存的今天,
            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世界高呼“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境遇中,在能
                 (二)少数民族物质文明中的生态伦理                             否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与道德准则,并将其
                 由于各少数民族生存环境不同,形成少数民                           贯穿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
            族多种形式的生产生活方式,主要依靠采集、畜                              发挥其导向、驱动作用,使所有的发展都体现生态
            牧、狩猎、农耕以及捕鱼为生,但是无论是刀耕火                             文明的要求等正在成为世界每一个政党、每一个国
            种,还是打鱼狩猎,少数民族都有一系列维护生态                             家,每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能否永续发展的时代
            平衡的方法和技术。例如在耕种时采用休耕制度,                             难题之际,在人们将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力与成就当
            在放牧时采用游牧制度,以此维持生态环境的循环                             做考量和选择执政党重要指标的时代背景下,要有
            生长再利用;在捕猎和打鱼时,仅以维持生存需要                             效实现人文社会科学视野下生态文明观的伦理形
            为基础,对于正在受孕和哺乳的动物不予捕杀,从                             塑,回顾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理论
            而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给予自然充足的时间让其能                             探索与实践推动历程,明了其新的部署和任务,意
            够自我运行,自我修复。                                        义重大。
                 (三)少数民族制度禁忌中的生态伦理                                 面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的
                 无论是生活在哪一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都有                           新危机及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始于
            自己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身利益的习惯、风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相继通过一系列相关重
            俗、禁忌以及乡规民约。而这些制度禁忌主要体现                             要文件,如《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
            在少数民族习惯法制定中,一方面可以对本民族中                             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4年)、1995年9月,
            的族民观念和行为进行约束,另一方面也因为少数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庄重地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
            民族生存环境的偏远和分散,国家中央集权制定的                             入“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法规执行难度的加大,催生和延续了依靠民族习惯                             展计划,明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
            进行协助管理的历史和现实。                                      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
                 “从古至今,少数民族能够在多变的大自然                           发展。这是在中共的文献中第一次使用“可持续
            下继续前进和发展,大部分的原因就来源于他们所                             发展”概念。之后又通过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
            推崇的习惯法,人们不难看到,在这些制度文化                              纲要》(2000年)、《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
            中,蕴含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现象”。                             (2000年)等。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建设生
            在习惯法中,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现象主要体现在                             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
            下面四个方面:制定了大量禁止乱砍滥伐森林的规                             目标之一;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
            约;制定了如何保护动物资源的规约;订立了防                              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6
            止森林火灾的法规;制定了独具特色的环境执法体                             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
            系。“对少数民族的习惯法条文进行研究后,可以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成文越完整的民族,其经济                             2007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建
            相对比较发达,法规的执行率也相对较高,对于生                             设生态文明”首次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报告指
            态保护也相对较好”。                                         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
                 对少数民族生态伦理体系研究为如今构建                            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
            生态伦理教育体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依                              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
            据,同时,少数民族所拥有的高效执行能力,不                              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


                                                                                                           19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