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8 - 云南生态年鉴2017
P. 238
云南生态年鉴 2017
Annual of Yunnan Ecology
作为一个明确的哲学命题,或者作为一个中 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将“天人合一”的
国文化的符号成语,“天人合一”是由宋代著名学 “天”理解为“自然之天”,或“伦理之天”还是
者张载最先提出并加予论证的。这从其名著《横渠 “神秘之天”,其论证实质都是倡导和追求“人”
易说》《正蒙》《西铭》(后收入《正蒙》中)以 与“天”的和谐。人们在这里发现,和谐是生存机
及《张载集》里可以得证。当今季慕林、张岱年先 会,和谐是价值源泉,和谐就是目标,和谐就是追
生亦说:“张载是宣扬天人合一思想最深刻最鲜明 求,和谐就是境界。
的代表”。“张载的所谓‘天人合一'亦有不同层 (二)提出“人与天调”观点以阐明“天人
次的含义”。 合一”的途径
“天人合一”“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 所谓“人与天调”思想,主要是管仲在《管
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 子》一书,以及辅佐齐桓公执政时期提出、论证并
想,‘天人合一'作为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主导地 实施的一系列与今日生态文明建设颇为相似的主
位的儒学的基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张。《管子》一书阐述了人类应合理使用和保护自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进行 然资源;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建立人与环境良
过剖析,归纳学界的各种观点,代表性的主要有以 性互动的常态。其中大部分篇章忠实记载了管仲及
下几种: 其学派,在倡导农业生产中所表现出的丰富的环境
第一,将“天人合一”看作是处理人与自然 与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思想。这里择其要点作如下
关系的重要原则,因此奠定了现代生态文明的理 简介。
论基础。这种观点将“天”理解为自然之天,认 首先,阐明了大自然是独立的,自然规律是
为“天人合一”主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 客观存在的,它像人一样,有其自身独立的性格。
是对立。本类观点多以张载对“天”的论述为理论 《管子》反复论述道:“天不变其常,地不变其
基础。 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天,覆万
第二,将“天人合一”作为德性修养的最高 物而制之;地,载万物而养之;四时,生长万物
目标,由此体现现代人性修养的生态伦理智慧。 而收藏之。古以至今,不更其道,故日:古今一
这种观点将“天人合一”的“天”,理解为是 也。”,“古今一也”是对自然规律古今如一、运
伦理之天,德性修养的最终目标,是“与天道合 行不变的高度概括。基于这样的认识,《管子》深
一”。在传统文化中,这种观点以孟子的思想最具 刻地提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强调
有代表性。 了“天”,即自然界的独立性,“人”应主动与之
这表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把人与自 协调,这就明确了“人”与“天”的主次关系。很
然的关系纳入道德领域加以思考,已经提出了人类 显然,自然界的自我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既然不
对自然要承担道德责任的问题(这要比西方生态伦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与之协调共生,才有人
理学早得多)。这就为在当代中国建立人与自然和 与自然的相互平衡发展,也才有美,才能实现“天
谐的、富有伦理内涵的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传 人合一”。
统文化基础。抑或说,在当代中国,把伦理关系作 其次,描绘了“人与天调”的美好愿景。
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视野,把生态道德作为生态 “天为粤宛,草本养成,五谷蕃实秀大,六畜牺牲
文明的重要内容,既符合应对“生态危机”实现可 具”,“柔风甘雨乃至,百姓乃寿,百虫乃蕃”,
持续发展的实践需要,又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 而保护森林,爱护水源的结果,则“集于天地,根
秀成果的继承和发扬。 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
第三,将“天人合一”作为社会政治统治的 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
工具。由此,论证神权统治的合理性。这种观点将 第三,阐述了“人与天调”,即尊重规律、
“天”理解为“神秘之天”,进一步为封建社会 运用规律的关系及做法。
的等级秩序作铺垫。董仲舒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一方面,人要尊重规律。《管子》的许多篇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天的神秘性逐渐 章阐明,农事活动必须与自然规律、四时季节适
为科学解释所代替,所以这种观点已失去其存在的 应,农业才能取得丰收。如冬至以后,“六十日
合理性。 而阳冻释,七十五日而阴冻释”。阳冻是地上之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