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3 - 云南生态年鉴2017
P. 233
理论研究
类、瓜果等。按地势和土质,可将耕地分为三
怒江州世居民族绿色发展的传统 类:坡耕地、轮歇地和水田,其中坡耕地是当地
生态观及其拓展 居民主要的耕地类型,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0-80%
以上。
轮歇地,当地又叫火烧地、轮垦种植、刀耕
摘 要:位于滇西南的怒江峡谷地区,主要居住 火种,主要分布在距离村寨较远的有林地区,主要
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世居民族,在与大自然的长 采取烧山、耕作、撂荒、再烧山耕作方式循环利用
期互动和生产实践中,探索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绿 山林,居住在怒江峡谷的傈僳、怒族和独龙族三民
色生态观,并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沉积、拓展和传承, 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采用该耕作方式,特别在
形成了一系列人与自然和谐的独特生态文明价值观。本 中高海拔的山区更为突出。据调查,轮歇地(部
文采取文献查阅、实地走访调查等方法,利用在该地区 分地方又叫“二荒地”)一般连作1~3年不等,
开展系列项目的机会,全面概述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 主要依据地块和各村社土地多少而定。在烧地当
今近30年时间里,该地区3个世居民族对森林植被利用 年多种植苞谷,个别地块套种豆类作物,其年产
与恢复的传统绿色发展生态观及其演变和目前他们对生 量每亩150~200千克;次年苞谷产量主要依地块
态保护的认知及主要表现形式。同时,论文针对现代文 而变化,若坡度大、土层浅、表土层冲刷严重,
明、经济发展对世居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提出具针对 产量就可能每亩不足50千克,相反,每亩产量也可
性的对策建议。 能在100~150千克;第三年产量很低,每亩不足50
关键词:世居民族;传统生态观;拓展与传承; 千克。但多数情况下,农户种植2年之后,就不再
怒江州 种苞谷,而是点播苦荞,每亩产量在50千克左右,
弃耕后,让其草本及木本植物生长,恢复地力待一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西北部,北接西 定年限后,再烧地耕种。因此,当地流传“头年吃
藏自治区,东和临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市、大理 火气,二年吃力气,三年吃空气”,正是此方式的
白族自治州相邻,南接保山市,西连缅甸邻邦, 真实写照。
国境线长达449.5千米。怒江州总面积14…703平方千 该耕作方式的核心是森林,森林是农业的命
米,总人口52万,其中,92.2%为少数民族,是云 脉。正因为如此,该地区的世居民族为了生存,在
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民族自治州,主要 火地耕作时会经过选地、砍树、烧山、播种、收
民族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白族,其 获、轮歇等一整套适合当地生产环境的作业。这种
中僳僳族占51.6%。傈僳族分布广泛,除怒江全州 生产方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
外,丽江、迪庆、保山、大理等州市都有分布,怒 下当地居民的必然选择,其中的一些技术在现代通
族则以福贡和贡山县为主,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 过改进创新可以在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中发挥应有
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贡山独龙族怒族 的作用。
自治县,且主要居住在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 轮歇耕作方式在人口稀少、土地面积较广、
为此,国家还专门设立了独龙江乡,是独龙族唯 确保足够长的轮歇年限的前提下,可确保系统产
一聚居地,其他分布地区主要在该县的丙中洛镇的 量的持续和稳定性。同时,通过停耕,恢复了
尼打丹村。本文主要对居住在该地区的傈僳族、怒 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并可为当地群众提
族和独龙族三个世居民族的生态观及其演变进行概 供部分烧材、食物及饲料。但是,自20世纪90
述分析。 年代开始,随着政府加大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
样性保护力度,居住在怒江峡谷的世居民族逐
一、怒江峡谷世居民族森林植被利用与保护
渐减少了该耕作方式,并随着政府对农村扶贫力
的传统生态观
度的加大,部分农户在轮歇地栽植木瓜、核桃等
(一)冬瓜树种植与耕地肥力恢复 经济作物。
怒江是典型的峡谷高山地区,居住在该地 为了提高和更快地恢复耕地肥力,缩短轮休
区的傈僳、独龙和怒族主要以山地农业为主,种 时间,居住在怒江峡谷地区的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实
植作物主要有苞谷、旱谷、水稻、荞麦及各种豆 践中总结出适合当地情况的恢复肥力方法。据调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