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6 - 云南生态年鉴2017
P. 236
云南生态年鉴 2017
Annual of Yunnan Ecology
(四)强化科技扶贫,增强社区居民发展的
自我造血功能 生态文明观伦理形塑的中国分析
总的来说,怒江峡谷地区的居民生产经营
方式较为落后、科技含量低、生产能力低,特别
需要通过科技扶贫和多种方式的实用技术培训, 摘 要:实践一再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固然需要
加强他们对现代科技的应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制度的设计
率,减少低价值消耗。同时根据不同社区的特 和安排,但在根本上必须付诸全体公民思想观念的深刻
点,建立适于社区特点的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扶 转变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
持个人和典型社区进行优先示范发展,探索出有 会牢固树立”。因此,探讨怎样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伦
效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区的可 理型塑方面的优势,对其展开中国式资源分析,探索在
持续发展。 云南边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方法和途径,形成科
(五)加强怒江地区特色非木质林产品资源 学有效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理论体系,以达到顺利推进这
的产业化开发与利用 一伟大战略的目的,当是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在全面调查当地主要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的基 关键词:生态伦理形塑;中国生态文明观思想资
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原则,通过人工驯化、规模种 源分析
植、集约管理等措施,开发当地特有的非木质林产
品,打造当地特色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到党的十八大,中国
居住在怒江峡谷的傈僳族、怒族和独龙族3个 共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间断地
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正式提出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
森林利用与恢复的民族生态观,并随着社会经济的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
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不断地修订和拓展,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
真正构建了怒江峡谷世居民族独特的绿色发展理念 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
与路径,非常值得其他山区学习与借鉴。同时, 展。”;率先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在保护植被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希望给予他们更多 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第一次提出要
的专注,探索出适合怒江条件的可持续绿色发展途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引领中国走向生态文
径,改善他们的生计条件,让他们与其他民族一道 明的新时代……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
真正同步迈进小康社会。 和建设理念的新飞跃,必将对中国建设富强文明
国家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在当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
[1]赖庆奎,晏青华.澜沧江流域主要混农林 代”已成为中国人民建成和谐社会的一个新的、有
业类型及其评价[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 重大意义的发展方向。同时,在中国,生态文明建
31(2):38-43. 设作为起步不久的伟大战略,十分需要从人文社会
[2]朱玉福.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探讨 科学的学科特点出发,研究怎样发挥人文社会科学
[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3). 在伦理观念型塑方面的优势,探索在全社会牢固
[3]赖庆奎,晏青华.高黎贡山北段傈僳族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方法和途径,形成科学有效
森林传统知识浅析[J].绿色科技,2011(10): 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理论,以达到顺利推进这一伟
266-268. 大战略的目的。在人文社会科学框架下,进行生
[4]刘峥辉,赖庆奎.云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态伦理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伦理观念,是生态文
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2):171-173. 明建设首先要高度重视、积极投入、奋力开拓的先
[5]罗梅.云南怒江傈僳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行工程之一。
[J].艺术探索,2012,26(3). 从人类文明史看,生态文明是全新的文明发
[6]冯选威.丽江市华坪县傈僳族文化传承保 展模式。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对于现有的文明知识
护与发展研究[J],2014 体系、道德规范、行为标准、教育发展规划、教育
(赖庆奎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方法设计理念来说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为了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