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1 - 云南生态年鉴2017
P. 241

理论研究


            此,“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日:‘知治之                             本需求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无穷扩张,势必害
            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                              人、害家、害社会!尚俭戒奢的本质,就是对人自
            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                              身欲望的节制与约束。所以,古代社会所强调的人
            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                              的各种修身养性功夫中,尚俭戒奢是极其重要的一
            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离之所恶,此治之                              环,甚至是各种德性的根基。一个尚俭戒奢的人,
            道。'”,这里揭示了对环境的破坏,其后果不仅                             一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尚俭戒奢的社会,
            限于环境,还会波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换言                              一定是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如果不知尚俭戒奢,
            之,对环境的危害,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                             物欲横流,过度耗费和强夺资财,则不免有道德沦
            个社会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因此,就连主张“恤                             丧,国虚民贫,易权辱国之虞。正因为如此,古人
            刑慎罚”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也认为应对破坏环                             深刻认识到尚俭戒奢在培养人的道德素养、坚守社
            境者施以重刑。又如《唐律》规定:“诸侵巷街、                             会道德理想、巩固社会发展基础中的巨大作用。是
            歼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答五十。各令复                             故:“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君子之
            故。虽种植,无所妨废者,不坐。其穿垣出秽污                              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者,与同                              静无以致远。”
            罪。”这条立法不仅规定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者施                                  2.…尚俭戒奢的消费观
            刑,对主管不力者也施刑,从而加强了法律的威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孔
            严,保证了环境的保护。                                        子、孟子、荀子等倡导的“节俭”“知足”“节
                 为了管理、利用和保护山林川泽,几千年前                           欲”“量入而出”“惠而不费”“节用而爱人,使
            中国就设立环境保护机构即虞衡,最早的虞官叫伯                             民以时。”“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务
            益,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部长。                                     本节用财无极”等消费观,一直是中国消费思想
                 (五)倡导尚俭戒奢的伦理思想,确立可持                           的主流。虽然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曾提出节俭消费
            续的消费发展方式                                           观,如道家的“去甚、去泰、去奢”;墨家的“节
                 1.…尚俭戒奢的伦理观                                   用”“薄葬”等;但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尚俭戒奢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主                           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先秦儒家的节俭、知足消费观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消费模式的形成影响最
                 首先,节俭是重要美德之一。儒家把节俭看                           大。韩非的节育观就谈到文明进步后,人口骤增带
            作是培养道德情操的基本规范。提出:“俭,德之                             来的难题:“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
            共也;侈,恶之大也。”“奢则不孙,俭则固。与                             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
            其不孙也,宁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                              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
            不但肯定节俭的重要性,而且自身就是这一美德                              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
            的践行者。道家则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                             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二千
            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墨子也“贵                             多年前,韩非就看了人口太多带来的经济、社会问
            俭”,不但是节俭思想的提倡者,而且是历史上少                             题。倘若人们能参考他的观点,对中国环境保护和
            数身体力行者之一。                                          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好处则是难以估量的。可惜人们
                 节俭不仅本身是一种基本道德目标,更重                            没有这样做。
            要的是,它能极大地增进人的德性,甚至是加强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消费观”,其一
            政治统治的根本,正所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                              脉相承的关系表现得非常清晰,都主张“强本节
            由节俭,败由奢”。舜帝赞扬大禹时就说:“克                              用”,发展生产节约开支,并以“俭”为德,将节
            勤于邦,克俭于家。”“夫俭者,守家第一法                               俭的消费行为作为君子之道德准则来倡导。不仅如
            也。”“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                             此,为了实现在物质消费上的俭朴、节用的消费主
            害民。”“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                             张,儒家学说还从心理层面,提出了“知足而乐”
            治,财用可得而足。”“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                             的消费原则。同时,强调精神生活的消费,崇尚精
            臧其余。”可见,人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人的基                             神和文化享受。及时阐述了“君子谋道不谋食”、


                                                                                                           19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