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2 - 云南生态年鉴2017
P. 242

云南生态年鉴 2017
                   Annual  of  Yunnan  Ecology

              “君子忧道不忧贫”所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生出了天地万物,体现了超越一切束缚的自由创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反之,“饱食暖衣,逸居而                            造。技有通道与不通道之分。通“道”之“技”
              无教,则近于禽兽。”从治国而言,“其於声色、                            为超越具体技巧、达到自然无为地自由创造境界
              台榭、园囿也,愈厌而好新,是伤国;不好循正其                            的“技”。在这种“技”中,掌握技术的人处于
              所以有,啖啖常欲人之有,是伤国。”……正是先                            一种纯任自然、物我化一、得心应手的自由境
              秦儒家的这些消费观念和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奠定                            界。庄子主要通过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体现这种
              了传统消费观的深厚根基。随着汉代儒学独尊地位                            通道之技。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佝偻承蜩、运
              的确立,儒家的节俭、知足消费观成为两千多年中                            斤成风、大马捶钩、津人操舟等,其中的技都是
              国消费思想的主流。                                         通“道”之“技”。通道之技实际是技术的最理
                  那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俭戒奢伦理思                           想状态。由于通道之技的自然性、自由性和物我
              想观点,仅仅是生产力欠发达的农业社会的被迫之                            化一性,使得它能够克服技术的损害天然、受条
              物,忽略其深层的哲学意蕴、积极的精神追求以及                            件限制和对人类的利害同时存在的双刃剑效果的
              开源节流的现代意义的观点是十分浅薄的。君不                             一般局限性。
              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尚俭戒奢观念和思想,历                                 儒家的“道技之辩”则以孔子之“志于道,
              经两千多年风雨洗礼而长盛不衰,而且深入到中                             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原则,与道家殊途而
              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得以潜移默化。究其原                            同归——也认为以仁德驾驭技艺才是最根本之道。
              因,除了农业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不足、儒家学说
                                                                     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思想中的生态伦理规范
              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支配地位外,还与儒家
              尚俭戒奢伦理思想观点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其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汉族
              中不乏生态和谐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等生态功能分                            文化传统之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是不该忽视
              不开。                                               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中国各少数民族也在面
                  (六)倡导“以道驭术”的思想志趣,杜绝                           对自然界各种复杂的生存环境,顺应自然、融入自
              科学技术的异化                                           然的这一过程中,孕育了他们不同的生存文明。而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很早就有了所谓“道                           帮助少数民族在恶劣的环境中得以存活至今的法
              技之辩”。这种哲学思辨,包含了道家、儒家乃至                            宝,多是由于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了生态系统
              后来的佛家对理论科学、道德与技术、工艺之间关                            的自我调节、循环再生、生态平衡等客观原理和
              系的根本看法。                                           规律。在当今世界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
                  道家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程中,作为有不少“直过”民族大国的中国,如
              为世界观基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果能将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的思想融入这一过程,
              法自然”为基本原则,认为“好于道”则“进于                             构建本土化的、适用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社会建
              技”,表达了其认为理论比技术更根本,对技术的                            设所需的生态伦理观,同时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
              限制性理解的技术观,并且成为中国古代有代表性                            济、文化、政治、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合理
              的科学技术观。                                           运用少数民族的生存科学、生态伦理规范,必将成
                  道家道技之辩以庄子思想最为典型。“技”                           为生态文明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生态社会建设的又一
              与“艺”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在古代“技”与                              重要动力。
              “艺”不分,各种实用的以至艺术的器物(如陶                                  (一)少数民族精神文化中的生态伦理
              器、青铜器等等)的制作技巧统称为“技”或“技                                 在少数民族精神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主要
              艺”。技艺还包括用来释“道”的一些文学、艺                             来源于两个方面:
              术、理论活动的艺术能力与技巧。“道”与“技”                                 其一,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对于本民族的由
              相通,“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                             来以及民族内不同的习俗、文化、信奉等物体,都
              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                             有自己的民族民间神话和传说。其中对于人的由
              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                             来,无论是神话还是传说,都是由天而来,不仅是
              子.天地》)。“道”以“无为而无不为”为根                             人,世界上的每一种物质也都由五行所生,由天道
              本特征,在“无为”中自然而然、完全合规律地                             所管,不管是人还是物,都要服从于此。也正因为


            19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