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3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203
第二十六篇 社会生活
教。1951年调任贵阳专署文教科视导员,后受派筹建贵定师范学校并留校任教直至退休。
黔西县新仁苗族乡人王中强,民国38年(1949)黄埔军校毕业时,参加军校集体起义。
1950年回乡。1951年在化屋基创办安乐小学,招收学生近百人,给家庭贫困的30名学生免学
费,争得村农会和学生家长支持,新建教室4间,改善办学条件。1951年秋,安乐小学转为公
办,更名化屋小学,中强被转为公办教师。1986年,中强将自己的退休建房补助费2600元捐修
化屋扇子岩民校,争得县政协、县民委补助1750元,建成扇子岩民校。1999年,在东风湖畔右
耳村创办团结小学,解决化屋基苗族移民子女就读难问题。
三 急公好义
清顺治年间移居黔西新场(今金沙县城)的湖广人袁成禄,经营制革业,生意兴隆,家财
殷富。新场北部有一桥,为县境西部主要通道,年久废圮。康熙初年,成禄慷慨捐资,延请工
匠施工,修成新桥。又10余年,山洪暴涨,将桥冲垮一半,成禄又捐资补修。再几年,桥又被
洪水冲坏部分,成禄又出资补修,耗尽家财。邑人称是桥为袁家桥,其称呼沿袭至今。
黔西州沙溪至遵义途中,有沙溪河阻断交通。清康熙年间沙溪人骆成香悯商旅过客涉水之
艰险,自捐家资修五孔石拱桥,连修3年,家财耗尽,桥方完工,邑人称为骆家桥。历300余
年,桥尚完好,为金沙至遵义公路上跨度最长的古桥梁。同期,岩孔人陈公旦,捐资在箐水河
上修建一座跨度4丈5尺(15米)的拱桥,以利盐道之交通。
黔西新场人任衡,清康熙乙卯科举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出任广东乐昌县知县。为事
亲致孝,回归故里。捐资修建渭河桥,补修新场桥。
清乾隆年间黔西州新场人李子藩捐资在新场镇东郊沙溪河上修一座正孔跨度10米、另有副
孔的石拱桥,后称红岩桥,亦称李家桥。历经200余年。1989年,政府将其拆除,另建宽阔的红
岩桥。
黔西州平定里(今金沙石场)腰线岩险道,为四川叙永至新场左盐道和新场至毕节龙场营
及仁怀至毕节必经之道,商旅难行。清代,平定里彝族人禄嘉捐资改道,凿通观音岩,取道天
生桥,使行人免受涉水攀岩之苦。
毕节人糜肇瑞,人称糜百万。清道光十七年至十八年(1837~1838),独自出资在毕节
通往大定府亲辖地大兔场必经之路的总溪河上修建万寿桥,人称总溪河大桥。桥长56米,宽
8.5米,高23米,独孔石拱,历经百余年,现仍为毕节通往纳雍、水城的公路桥。道光二十年
(1840),肇瑞又出资修建水城扒瓦大桥,桥长6.9米,宽1.5米。此外,毕节通往赤水河而后连
接四川的官道的修筑,肇瑞亦有捐资。
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大定人陈廷芳,性好施与,凡郡中修治桥梁、道路,竭力营办,费至
2000金。知府王绪昆以“为善最乐表”其门。同期的黔西人赵绘龄,家渐有储蓄,乃行其惠于
乡里,拯族邻之乏者,修桥路之圯者,必自竭其资而后劝捐于人。贵州布政使李象鹍表其门以
“仁惠广推”。
3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