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2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202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效力,后被委任为织金中学校长。
大定城关人王宝珩,20岁取禀生,受维新思想影响,立志振兴教育。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考取官费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就读师范一年。回国后,与符瑞贞、孙仲赢组建
劝学所,创办官立师范简易科附属高等小学堂,官立第一、第二、第三初等小学堂。翌年,
参与创办私立师范传习所,又参与创办官立第一女子初高两级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候
补四川直隶知州,因母病逝丁忧回籍,遂无意仕途,全力兴办地方教育。宣统三年(1911)正
月,参与创办私立初等农业学校。辛亥革命后,先后执教于贵阳政法学堂、师范学堂和模范中
学。民国7~9年(1918~1920),参与创办大定私立养正国民学校、县立师范传习所、私立第
一两级小学校、县立女子师范传习所等学校,嗣后长期从事地方教育。
毕节县城署衙人肖吉人,民国9年(1920)考入贵州省公立政法大学堂。毕业后,先后
在镇远县、青溪县和贵州省民政厅、财政厅供职。其后,返回桑梓,兴办教育。民国29年
(1940),倡议创办毕节私立弘毅中学。学校开设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的全部课程,注重教学
质量,使弘毅中学成为黔西北享有盛名的学校。民国33年(1944)后,任毕节县教育局长,又
在毕节城区筹资兴办第二女子小学、蜀益小学、三楚小学、豫章小学,并开办半工半读女子
职业班,招收70余名女生入学,学习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和缝纫、刺绣等技能。民国36年
(1947),吉人任毕节师范学校校长。其后,任毕节县中学校长。
民国36年(1947),毕节燕子口镇小哨村苗族自然领袖李国安、李炳南在毕节城西灵峰寺
创办中华小学,并争得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承认和拨款支持。李国安走村串寨动员苗族子女入
学,帮助解决贫困人家子女入学困难,使入校读书的学生达110余人。民国37年(1948),中华
小学迁至国安家乡燕子口大南山村,李国安让出自己的住房作教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定名为大南山民族小学。1956年,重新修建校舍时,李国安带头献工献
料,捐献树木120棵,全家老少为建校平基工程献工200余个。
民国12年(1923),大定南乡嘉宽岩头人吴仲恭于日本东京中央政治大学政治经济系学成
归国后,曾任北洋政府农商部佥事。后弃职返家。又几次拒绝贵州省政府、大定县政府的委
任。民国14年(1925),仲恭与孙仲赢、饶家琳,杨文煃、符诗诚创办大定私立初级中学。学
校开办初期,学校办公及业务经费,由仲恭主动捐资解决,直至民国16年贵州省教育厅批准为
公立中学为止。民国24年(1935),仲恭任城区男小校长,教育局未及时发放教师薪金,部分
教师即将断炊停课。仲恭派人去白布老家运来大米,解决教职工困难,学校得以坚持上课。事
后县里拨给经费,仲恭不收粮价,作为对全校职工的资助。大定城区中、小学每遇经费支绌、
办学困难时找到仲恭,仲恭均慷慨相助,其支持教育事业的义举,在全县教育界传为佳话。
黔西县城关人熊绍儒,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结业。民国13年(1924),任黔西县劝学
所长兼男小校长,翌年任贵阳男师和一中教员。民国15年(1926)任贵州省教育厅科员,促成
贵州省政府批准开办黔西初级中学,委任绍儒任校长。民国27年(1938)促成省教育厅将黔西
中学改为省立。民国29年(1940),任务川县长,在任期间,组织整顿小学教育,创办务川
中学。民国35年(1946),任贵州清镇中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在清镇中学任
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