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0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200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工艺等科,实行初高两级七年制学。承恩倡导和创办平民学校和短期成人识字班,倡导创办织
金第一、第二女子小学。承恩晚年出任县教育局长,从教育经费中拨出千元大洋购买《万有文
库》和其他一些书籍,成立县民众教育馆和图书馆,以发展织金的文化教育事业。
织金县人黄承宣,清同治末年考取秀才,光绪初中副榜,出仕通判。此后,长期担任平远
州凤西书院主讲、山长。辛亥革命后,投入新学运动。两级小学堂成立之初,无国文教材,
承宣不顾年迈病弱之躯,奋力撰写《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等80篇论文,汇编成册,取
名《文艺初阶》作为国文教材,使用10年之久。承宣从清光绪初到民国14年(1925)逝世的
40余年间,为发展织金的教育事业多有贡献。民国初,织金县内学校的教师多出其帐下,被
人们尊称为夫子。
黔西县大关镇人张醒汉,先在黔西狮山书院讲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滥泥沟(今大
关镇)创办大宏小学堂,民国4年(1915)又游说集资创办崇实女校,民国8年任黔西劝学所所
长兼蚕桑学堂总理,对发展黔西教育事业有贡献。
黔西县红岩乡人王仲襄,青年时考入贵州政法学堂,受教育救国思想影响,毕业后回乡兴
办教育。民国16年(1927),以原办私塾为基础,改办私立六勒小学,捐资购置教具,到县城
选聘教师,开设新课,并登门劝说乡人送子弟入学读书。民国19年(1930),仲襄家被匪抢
劫,六勒小学校具亦遭劫掠毁坏。仲襄在亲友中游说,筹集经费,又找县城绅、商、会馆接
洽,商得县城内火神庙为校舍,将六勒小学迁至县城,改为黔西私立养正小学,自任校长。
学校面向全县招生,开办仅两年,校风校纪、校园环境、学生成绩均为全县之冠。民国22年
(1933),仲襄任第二区区长,以政推教,全区私塾一律改授新课,将创办国民小学列入各
乡、保政绩考核内容之一。后因县政府索贿,便辞去区长,仍回养正小学任校长,直至民国25
年(1936)病逝。
大定城关人孙仲赢,20岁参加乡试,中秀才。清末废科举后,同王宝珩、符瑞贞、饶家琳
等立志振兴家乡教育。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参与创立劝学所,任劝学所总董;同年
十一月,与王宝珩、符瑞贞创办大定官立师范简易科,附设高等小学堂;创办官立第一、第
二、第三初等小学堂。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宏文学院。次年四月回乡后,参与创办大定私立
师范传习所,又与王宝珩、陈其诗、饶家琳等创办私立女子初高两级小学堂、南区区立第二
初等小学堂、私立两湖客籍初等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正月,创办北一区区立第二初等小
学堂、官立第一初高两等小学堂,宣统三年(1911)正月,创办官立初等农业学校,并与王宝
珩、陈其诗、饶家琳、吴炯、周荧集资兴办私立初等农业学堂。民国2年(1913)被选为贵州省
议会议员。民国14年(1925)2月,与饶家琳、杨文煃、吴仲恭创办大定私立初级中学。民国22
年(1933)与谢培初创办私立求是小学并担任名誉校长。
黔西谷里镇人孙仲芳,民国6年(1917)考入贵州省财政厅经征员讲习所,卒业候委期间,
见军阀割据,政局多变,官场腐败,文教失宣,世风败坏,毅然抛弃仕途,决心从教。民国8年
(1919)受聘任教于黔西蚕桑学堂,次年受委于县立新场小学任教。民国12年(1923),军阀
混战,祸及新场,学校停课,仲芳应当地士绅蓝锡纯之聘,设帐教学。常选历史上爱国诗文讲
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