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5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205
第二十六篇 社会生活
出川盐3000千克,支援政府。
毕节县海子街名中医胡清华,医术精湛,对张仲景的《伤寒论》尤有研究。清华对求医者
无论贫富贵贱均悉心医治,其收费规矩为贫不取费,富贵增加。汉屯乡村民张某,家住岩洞,
以乞讨为生。有一年全家染上鸡窝寒,眼看性命难保。清华得知后,即携药前往医治,保全张
家全家性命。张某病愈后登门致谢,问及药费时,胡分文不收。张某请人写一副对联赠送清
华,其联曰:“待人无私,不分张王李赵;回生有求,哪管富贵贫穷。”清华临终前,在病人
欠有1700元的账簿上写下“万事休,不得过问”7个字。
威宁县城关人雷晓斋,自青年时代,在老中医盛仁慈指教下,潜心研究医学,遂成威宁有
名的中医之一,尤擅长妇产科和治小儿惊风。民国22年(1933),威宁发生严重痢疾,晓斋配
制中药“痢疾散”无偿发给患者,痢疾蔓延之势很快得以控制。民国24年,威宁城乡霍乱流
行,晓斋不计报酬,主动为患者治病。1950年后,晓斋先后在威宁城关医院、县人民医院工
作。1981年,晓斋92岁高龄退休在家,凡有病人上门求医,总是来者不拒,对经济困难的农
民,还代付药费;即使卧病在床,也要勉强起身为来家求医的病人诊治。晓斋一生济世活人,
直至95岁寿终。
五 敬业有为
毕节县人靳玉皆,自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受县令方瑞合之聘总理毕节县交通运输事务
后,继为瑞合之后几任县令所沿用,对从赤水河至威宁、从小河至普宜、从大河至大定、从毕
节至镇雄道路的修筑或维修多有贡献。毕节县境的主要桥梁诸如大桥、流仓桥及阿市、十八、
丰罗、撒拉、先见弯、前所、后所、文津(壕沟)、鸡场、对坡等地20余座桥梁,均属玉皆任
职期内修建。
威宁州得著人陈道明,其家世办厂务,专精矿业。清光绪三年(1877),道明继其先人开
办得著陈家厂,每岁约出铜十五票。法用高炉烧炼,每火用锻炭7000斤,铜矿万斤,合炭逐层
铺置炉中,工人轮换添火,抽箱风气鼓动,炉火大发,约两昼夜熔化一炉。至铜汁集中时,用
锤尖破炉,放铜汁入模型中,成为圆饼,是谓大铜,其质精良;最后者为渣子铜,其质遂逊。
每火约出铜800余斤。相传是厂于五代南汉刘阮时开办,历时已及千年,兴旺最久。
威宁州乌木屯人管子俊,其父义成久办厂务,家至万金。子俊因为宦达,承其父业,仍办
回龙铜厂。其妻伍氏佐之,优待工丁,勤理家务。子俊专理矿铜,博采佳矿,烧炼成铜,岁出
万余斤,以此家成巨富。
威宁黑章(今赫章)人徐心斋,家业耕读,勤事种植五谷蔬果之外,广种苧麻,有麻园
十一,栽植培养,保护经营,未尝稍疏。至六月内麻成,刈而剥之,是为夏麻;九月再刈再
剥,是为秋麻。皮长至4尺许,物质甚美,绩成麻缕,可织布作袋,缝衣制线,销售颇宽,获利
益厚。
威宁稻田坝人王开榜,其家七世业农,五谷豆麻瓜菜之外,勤培梨园,栽培养护,成梨园
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