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4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20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毕节汉屯人靳扬庭,民国9年(1920),邀集乡里士绅,组织民众投工投劳,历时数月,
修成一条长3000米,从官坝到汉屯石洞山口的灌渠,人称官沟,使弯子田坝、小坡林脚、挑水
河、苗坟山脚、岩洞门口、大田弯子、大小台子田、下街口及田边寨子的数千亩农田得灌溉之
利,无干旱之虞。今汉屯街,原为一条大沟,乡民散居于沟之两侧,民国20年(1931),扬庭
邀集当地士绅商定填沟修街事宜,且主持其事。至民国22年(1933),街成,命名兴汉街。民
众立“永垂万古”纪念碑于下街街头。
四 乐善好施,济困扶危
清嘉庆、道光年间,黔西人杨国元,家无中人之产,而常以母命施予不倦,宗族贫匮者赈
之,乡邻寒而无衣者予之棉衣,死而不殓者予之棺葬,州人以此敬之。道光中,知州吴嵩梁表其
门以“为善最乐”,贵州布政使李象鹍表其门以“乐善不倦”。同期的黔西州人冷遇春,早年家
贫,以卖药为生。久之,家渐富裕,乃合药以施病者,制棺以葬死者。布政使李象亦尝表其门。
黔西州人余中华,其父以好施舍闻名。中华继父志以施予,葬穷匮之丧不下数百。嘉庆五
年(1800),黔西大饥,尝散白金千余两以赈。道光十四年(1834),中华子熙又散粟数十石
以赈。中华三世能施,州人称之。
黔西人禄星,性恭谨和厚、家富,以施济为务,族里之贫乏者无不赈济。道光五年
(1825),创留养济局于黔西州西门外,以助州收养无告之民,知府杨祖浮及贵西道、云贵总
督皆表其门。
黔西州新场人丁敬之,自开中药铺于新场扬叉街,医术精湛,利人济困。敬之行医,不分
贫富贵贱,患者早请早到,晚请晚到。脉理之费,视病家贫富而定。富者,正算正收诊治费;
临时有困难者,在处方上写一欠字;对贫困人家,不但不收脉理费,还在处方上写上免字,让
病家持处方到敬之药铺免费拣药。暮年,敬之将自己多年行医经验写成《千金不易》一书。
大定城关人王相琴,字涉猷。18岁为府庠生。因母病延医诊治而结识名医黄辑五,遂拜为
师。相琴因黄悉心教导,又得其所藏医书典籍刻苦攻读,对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温
病理论悉心精研,融会贯通。遇伤寒用六经,遇温病用卫气、营血、三焦,遇杂病用脏腑辨
证,以四诊八纲统领辨证大法,医道造诣颇深。对一些疑难病症,能力挽沉疴,有起死回生之
力。县内外慕相琴之名而求医者络绎不绝。凡权贵、豪富延请出诊,必须轿马迎送,并重取酬
金;对贫苦人家前往求医者,则步行出诊,不收脉礼;对极贫者,则专用相琴便笺为病者处
方,病家用此处方到县城资生堂药店拣药,免交药费,店主每月凭处方笺与相琴结账,高尚医
德,备受时人称颂。
民国年间大定县瓢井镇盐防军督、四川永宁三益公盐号瓢井分号经理席绍庭,热心公益事
业。自筹经费,创办“维道女校”。又兴修义园,设医务室,免费为穷人治病;又人死无力安
葬者,则为之备制棺木安葬。又与陈锦斋创办济腊会,每到春节,筹集经费,为穷苦人送粮、
送盐,其不敷之数,皆由绍庭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大定食盐困难,绍庭毅然无偿捐
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