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8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208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毕节县田坝桥弯腰树村人陈克俊,先后任生产队长,生产大队长,中共弯腰树村支部书
记,带领全体村民艰苦奋斗20年,将弯腰村26.7公顷坡地改造成水平梯土,使粮食连年丰收,村
民过上丰衣足食好日子。1976~1983年,曾任中共毕节县委副书记。
赫章县哲庄乡人宋文光,原名汪光宗。石工技艺精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赫章及
云南镇雄一带小有名气。1956年,被赫章县交通局聘用,负责全县公路桥梁修筑,经其设计并
指导施工的桥梁有头道桥、后河大桥、六曲河桥、古基桥、黑沟桥、哲庄桥、大河边桥、幸福
桥、发冲桥、可乐大桥(银河桥)等数十座。文光一生热爱石工技术,最后于1984年2月11日在
可乐银河大桥施工工地突患疾病而寿终。
纳雍县雍熙镇友谊村人张绍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被选为村农会主席,带领群众将
本村荒坡改造成梯土,使全村人均粮食翻一番。1954年,绍宣想搞亩产千斤粮尝试,得到区、
乡领导支持,在和平小街旁划拨1.8亩地供其试验,当年亩产477千克。第二年达610千克,成为
全县科学种田带头人。1959年,中共鬃岭区委聘绍宣为区林业中学校长,绍宣带领师生将学校
附近几个坡头种上杉、松、桦树,留给后人一片葱绿。1961年,林业中学停办,绍宣回家,将
村民编成老年组、青年组、妇女儿童组,分片绿化,由队里计工,实行包种、包活、包管理、
包成林。经过数十年苦心经营,绍宣带领群众在友谊村大小坡头上栽种的6万多株杉、松、桦树
和杂木均已成材。
纳雍县勺窝乡勺窝村人张钟鸣,1950年当社会力量搞秋征,随后被吸收为土改工作队队
员。以后历任多个领导职务,直至中共纳雍县人大党组书记、主任及县政府顾问。1958年参
加修滇黔铁路期间,学会工程勘测技术,在其后的纳雍县水利、公路建设中得到应用。20世
纪70年代初,参与组织修建鬃岭至巴雍公路时,亲自勘测,从风化岩上凿通300余米隧道,
既缩短里程,又提高质量。在纳雍至大方、水东至箱子、雍熙环城路等几条公路建设中,从
勘测定线到组织施工,钟鸣均系第一线指挥。1977~1990年,组织指挥实施纳雍县城市水岩
供水工程,钟鸣两次任指挥长。1990年,吊水岩水库建成,而钟鸣亦因积劳成疾病倒在工地
上,以致中风病逝。
黔西县新阳乡人段志明,少年时在家乡读私塾5年后务农,暇时由其父教习书法和绘画。
1971年写出《学习美术字》书稿。1982年起任黔西县广播事业局局长。在任期间,选城内狮山
古观农台修建电视转播台,圈山7000平方米,历半年艰辛于次年“五一”节开始转播。继经两
年努力,将全县11个区电视转播站建成。在建设狮山电视台中,志明自己规划,四处求资,精
打细算,将电视台建成袖珍式公园,被录入《贵州省志·名胜志》。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
到黔西检查工作时,对狮山电视台环境建设给予充分肯定。萧克将军视察黔西时,对狮山电视
台环境建设亦赞评有加。1987年,志明着手在学宫坡上架设自己构思的当时贵州最高的103米电
视铁塔,为群众提供更多电视节目。同时规划景点,进行绿化,逐渐将学宫坡建成黔西城内第
二个游览区。从修建狮山公园式电视台起,志明系统地自学工程建筑与设计、古典建筑设计与
规划等专业书籍,且在建筑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成为仿古和园林建筑的土专家。1993年
志明退休后,无偿地为黔西烈士陵园的增修作设计,为灵博山、撞钟山和杜鹃花区作道路、景
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