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7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207

第二十六篇 社会生活


                 大定人杨玉章,其祖父、父亲均为石雕艺人。玉章在其父培育下,酷爱石雕艺术,技艺日
            精。民国6年(1917),玉章镌刻大定北郊名胜庆云阁前的蟠龙石,精心构思,精工雕琢,在一

            米见方的石板上呈现一条蟠龙,龙头昂起,鳞甲显现,龙睛暴凸,蜿蜒盘曲,栩栩如生。龙口
            含空心石宝,宝中套活动石球,泉水从龙口喷出,冲动石球,铿锵之声不绝于耳。蟠龙两侧,

            刻清代书法家何绍基“风簧类长笛,流水当鸣琴”楹联一副,刻技苍劲古朴,刀法精绝。玉章
            还在斗姆阁鱼塘进水处雕刻龙头一对,龙口喷出清泉,夏日荷花盛开之际,水珠洒于叶面,俨
            若明珠在玉盘中跳跃滚动。

                 大方城关人杨叔文,民国11年(1922)受业于大定名医王相琴,深得医药心法,曾治愈不
            少顽难疑症。诊治病人必临床辨证施治,不问寒暑均亲至病家出诊。用药常不拘于成方,以对

            症为上,以精当为则。在医术中擅长治疗妇科崩漏、小儿麻疹及阴虚体弱诸症。对胆道蛔虫之
            治疗亦有独到之功。1959年已年逾花甲,仍研究创制了专治红白痢疾的温白丸,次年又创制治

            脾胃疾患的“理脾合剂”,屡经患者服用,疗效均称良好。叔文对求医者不分贫富,不论官
            民,均精细诊察,对症用药,从医50余年,载誉大方县境医界。

                 毕节城关人刘端彦,幼年读书,成年后从事商业。在毕节县城创办君再来旅社,附设食
            堂、澡堂,深受南来北往顾客喜爱。又创办毕节砖瓦厂、碾坊、毕节新纪盐号、毕节电厂等企
            业,成为当时毕节颇有名望的民族资本家。

                 毕节县海子街人李仲衡,20世纪40年代初,见行人从海子街步行25华里进城,往返皆不
            便,于是自行设计、制造能坐6人的双轮马车搞客运。不久,马车从1辆增至6辆,2辆运客,4辆

            下四川运盐。其后,在经营运输业的同时,又从外地购进压面机在小校场水沟边加工鸡蛋面、
            素面、饺皮等食品,生意红火。继而又自筹资金,从重庆、贵阳等地购进设备,在倒天河六洞
            桥畔创办麻毛纺织厂,生产宽布、窄布、大衣布料和各式长短袜以及“田字呢”“人字呢”,

            深受各阶层消费者欢迎。
                 毕节城关人李道生,幼年随父学医,15岁独立应诊。学兼多门,对内、儿、妇科均有研

            究,尤以外科、伤科为专长。其治疗伤外科的独到之处,在于既注重传统的手法复位,又配合
            药物内服外敷,并研制出一些独特方剂,疗效显著。其自制的带刀散、治痛散,分别治疗不同
            时期的痛疡重症,效果亦颇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生参加人民卫生工作,在毕节县医

            院中医门诊部上班,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医院规定其每日诊断50人,道生经常诊治近百人。
            且每天晚上,道生家几乎都有病人求医。尽管已劳累一天,道生却毫不推辞,总是和颜悦色为

            病人诊治,却从不收病家一分一厘。道生还善于培养人才,从医数十年,收教徒弟10人。1962
            年,贵州省卫生厅授予道生贵州省名老中医称号。

                 毕节城中医周济民,民国时期即以儿科闻名。1956年进入毕节地区医院任中医师后,每日
            门诊百余人。1959年任毕节地区中医院副院长后,仍坚持上午在病房查房,下午在门诊看病。

            一年360日应接病人不暇,就是回家吃饭,亦有病人候诊,济民均谦和以待,认真诊治。济民不
            但在毕节是著名的儿科专家,云南省镇雄县、四川省叙永县等周边地区也常有病人慕名而来向
            其求医。1963年,贵州省卫生厅授予济民贵州省名老中医称号。



                                                                                                           3653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