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1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201
第二十六篇 社会生活
授,又用当代新思想激发学生。民国15年(1926),仲芳回乡创办县立谷里两级小学,担任校
长。民国21年秋又创办谷里两级小学,担任校长。次年创办钟山小学。仲芳体弱多病,退居家
中后,仍常往地方绅商富户家中,呼吁社会各界支持学校。
大定城人向世滨从19岁起,即在家设塾馆教书。清宣统二年(1910),被选为大定府城议
事会议员,与简书等捐资创办私立乐育学堂。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大定军分政府成立,
世滨参加新政府工作,不久,军政府被颠覆,世滨出走黔西烂泥沟避难,以教学维持生计。民
国2年(1913)返回大定,继续设馆。民国5年(1916)3月,与简椿龄、孟光培等创办大定公立
乙种工业学校。民国14年(1925),与杨文煃、吴仲恭等13人捐资创办大定私立初级中学。民
国12~13年(1923~1924),世滨任县督学,常下乡视察学校,“辄见乡间私塾,不知科学门
经,虽有良师循循训诲,而学子徒诵九千,不解一字”,于是决心从改革教材入手,用5年时
间,搜集常用单字、成语,根据字义、同音类聚,集韵汇编,编识字课本一套,分上、中、下3
册。上册书名《正蒙一得》,中、下册名为《国学初基》。全套书大量采用通俗口语,音韵协
调,词意明显,易学、易懂、易记,在塾馆试用,深受学生欢迎。民国25年(1936),塾馆扩
大,改为大定私立三民小学,区乡和县外多有慕名前来就读者,学生从50~60名增至200余名。
次年,世滨任大定私立求是小学名誉校长兼语文教师,仍亲自讲授《国学初基》。世滨从教40
周年,深得学生赞誉,制作“善教得名”匾额赠送。
大定城关人杨筱耿,民国11年(1922)于东京明治大学学成归国,谢绝北洋军阀和贵州军
阀的邀请,不出仕为官,回乡办学。民国14年(1925),与留学日本的同学吴仲恭筹办中学。
在劝学所长孙仲赢、饶家琳支持下,邀集地方热心教育人士,创办大定私立初级中学,自任校
长并亲自任课。是年,被选为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利用赴南京开会在贵阳暂住之机,到有关单
位奔走呼吁,终于在民国15年(1926)冬经贵州省教育厅批准,改私立大定初级中学为公立。
民国19年(1930),筱耿再次出任大定中学校长,次年参加全省教育会议,着力介绍大定初级
中学情况,得到省的重视,拨款资助完善学校设施。民国26~31年(1937~1942),筱耿被推
选为贵州省第一、二届临时参议会议员,利用合法身份,呼吁开发地区经济和兴办教育。筱耿
病逝前仍在大定中学兼课。
大定达溪核桃坪人杨景尧,彝族人。民国12年(1923),景尧高小毕业,成绩优异,被保
送到四川沪州教会办的华西中学深造。次年,返回大定,接替包宽爱任华西小学校长。景尧聘
请有名望的教师到校任校,学校更有发展。景尧每年寒假还返回核桃坪老家,或登门拜访,还
托人捎信,动员亲友送子女入华西小学学习,经其动员入学的少数民族学生达100余人。民国22
年(1933),华西小学更名为崇实小学。民国34年(1945),更名为宽爱小学。崇实小学、宽
爱小学的毕业生,又分别在大定县海马乡箐脚和显母、大山乡、安乐乡小寨、纳雍县乐治区老
凹现、毕节普宜田坝寨先后兴办6所宽爱分校,招收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子弟300余人入学。
织金县人王季芳。民国5年(1916),毕业于贵州省立后期师范,回织金任劝学所所长兼两
级小学堂校长。民国12年(1923)获贵州省政府题赠“嘉惠士林”匾额。民国20年(1931)赴
省参加高等文官考试,名列第一。省教育厅动员其留厅工作,季芳婉言谢绝,愿还乡里为教育
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