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7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197
第二十六篇 社会生活
称,结婚生育后或仍随妻称或随子女称;妻之兄弟姐妹,未结婚时,兄、姐随妻称,弟、妹则
直呼其名,结婚生育后,多随子女称;子之岳父母和女之公婆,称亲家公、亲家母;寄父、
母,旧时称保爷、保娘,现多称干爹、干妈;夫妻之间,旧时互相打哑语称呼,或以一孩子之
名冠于称谓之上,称“××家”爷、耶、爹、伯,“××家”妈、娘,或丈夫直呼妻子姓名,
若对他人言,夫称妻为我家屋兜个,妻称夫为我家外前人,现夫妻互相间多直呼姓名,若对外
人言,则在姓名之前加上我家二字。
第二节 良好风尚与新风新貌
一 爱国奉献
抗日战争时期,各族人民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民国27年(1938)3月,为打通国际援助中
国抗战物资运输通道,毕节专区所属毕节、大定、黔西、织金、水城、威宁6县(时金沙、纳
雍、赫章尚未立县)及赤水、仁怀、郎岱3县共8县的5万民工及贵阳等56个县的1.4万名石工,
在东起川黔交界的赤水河,西至滇黔交界的杉木箐的崇山峻岭间,开山筑路,修建涵桥,至
是年11月20日,修通全长364千米的川滇公路赤(水河)杉(木箐)段,使全长791千米的川
滇公路得以贯通。抗战期间,各族人民不遗余力为抗战输粮输财输送兵力。民国30~34年
(1941~1945),全专区输纳军粮49.98万石。民国26~34年(1937~1945),全专区8万余
名壮丁参加抗日战争,其中529名为国捐躯。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侵略朝鲜战
争,把战火燃到鸭绿江边,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
动。7900余名各族青年踊跃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抗美援朝,其中465名在朝鲜战场英
勇牺牲。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各族人民的爱国奉献精神主要表现在建设美好家乡的实际行
动中。毕节县田坝镇兴旺村人杨炳坤,1953年任猫场乡乡长,1955年因不识字怕耽误工作而辞
去乡长回家当农民。1959年,杨炳坤邀约与自己年岁相当的张继友、赵树成、罗廷安,向大队
承包黄腊坝几座大山义务植树。经大队同意后,4人背着墙板上山筑墙为屋,以山为家,常年植
树。1959~1979年的20年间,共植树5万余株,育护幼林2000余亩,使几座大山披上绿装。大方
县高店乡人胡索文,于1979年看管高店公社在臭水梁子下马的养猪场,兼植树木,至1983年,
经林业部门实地测量,已栽种杉树320亩。是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胡索文一等劳动模
范。1984年后,栽种杉树330余亩。1987年,胡索文被评为省林业劳动模范。他种植的树,大部
分已成林。1990年,胡索文向政府申请,通过公证,将自己种植的650亩杉树无偿献给国家。
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