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9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99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大方翰墨泉集锦碑 位于城内正本学校(今县招待所)内,高1.08米,宽1.65米。正本学
校内有一泉,名翰墨泉。民国29年(1940),学校负责人陈锡康倡镌一碑于泉上,碑上阴刻对
联、诗、画。诗有古诗、律诗、三叠诗、宝塔诗、回文诗等。书法正、草、隶、篆皆有。另有
一幅“月下竹”画。系当时耆英诗社诗人、画家、书法家王宝珩、饶本初、赵泉生、杜伯华、
吴雨痕、彭修五等人的作品。内容为咏赞翰墨泉。陈锡康撰文云:“课余疏池凿井,亦清洁卫
生之常耳。乃诸君子题咏,以为翰墨留香之胜迹,实不敢承,为尊重手泽,泐为集锦之碑,
亦冀我生徒有所观感兴起云尔。”碑两边有彭修五所作对联:“碧水长天一色,胜迹大地腾
光。”碑正中一幅毛克斋《三叠曲》,系以“一泓清影透空明凉意生来宾共赏”14字按顺时针
方向以篆书阴刻作圆形排列,首句从顶上一字向右念为“一泓清影透空明”,二句从首句第四
字起念为“影透空明凉意生”,三句从二句第五字起念为“凉意生来宾共赏”,末句从三句
第四字起念为“来宾共赏一泓清”,14字变成4句28字的七绝诗。碑上其余部分分别镌刻的诗
为:王宝珩《新井观成感赋》:“为玩蒙泉士象文,师儒肖德挹清芬。依稀□水双源合,逼近
浑塘宿□分。地质何年陈玉片,天光容处见纤云。宁将一曲洪崖饮,疏凿难于古所云。”赵泉
生《翰墨泉支流井》:“每感清泉裁断流,纳污藏垢几经秋。谁将一脉分来此,续孕文光射斗
牛。往事惊心弗可追,源清本正又名垂。愿将一勺涓涓水,洒向人间没字碑。”彭汉清《回文
诗》:“山围外廓绕青青,静里间繙一卷经。顽石化来留迹古,环联妙句好镌屏。”回读为:
“屏镌好句妙联环,古迹留来化石顽,经卷一繙间里静,青青绕廓外围山。”饶本初《即景回
文诗》:“攀跻爱好景玲珑,浪柳摇风漾水萍。还往凭轩临水井,删诗把酒醉中庭。”回读
为:“庭中醉酒把诗删,井水临轩凭往还。萍水漾风摇柳浪,玲珑景好爱跻攀。”臧怒阶诗:
“记得翰墨香,先泽何可忘。源流分一派,清澈几沧桑。”简季平诗:“一池傍一池,判然分
泾渭。濯足与濯缨,于此微名贵。”徐少华宝塔诗:“井;水清,泉冷;得雅人,壁幽境;酿
酒香浓,煎茶味永;染翰墨分支,优流崖出沈;静对庭院悠,不偕江河滚:任他屡被俗情牵,
饮此合教尘梦醒。”
陆军三○五师师长陈公子良纪念碑 原立于黔西城东七层塔下碑林。黔西解放初被打断,
埋于土中。1979年水西公园修复时挖出,修整立于公园梅亭绿林中。
附:碑文
陆军三○五师师长陈公子良纪念碑
黔西地濒鸭池,适居贵毕中心,因之军旅过往频仍。而延积岁月,亦惟各随其时。然欲求
一军风纪整齐、严肃,且能为人民解苦痛、矫习惯、易风俗,甚至与之合作而为之操劳者,直
不攰凤毛麟角。去年冬,三○五师师长陈公于收复南宁后,移驻此间休息整理,一转瞬即六个
月。而此六月中,每于训练有余,锐意励行新生活,卒使嗜好不良、酣睡晏起、行不规则、漫
无纪律之辈,至此皆欣欣向荣,顿变其畴昔之偷风陋习。而学校操场,汲水码头与乎公共建筑
工程稍大之处,又无时不见赳桓者驰逐其间,力作不掇。时也,暮春已至,霖雨愆期,骤降滂
沱,农事罔济。而全军士卒分布陇亩,协助及时布播。最怪人者,人或饷以酒食,坚辞不受,
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