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2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312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2.嘎几夺咖,亦称小迁徙舞。描述远古时代,部落征战,苗族先祖肯蚩尤扬鲁率部迁徙,抵
达奴若全涧(黑洋大箐,泛指贵州)的艰苦历程。舞蹈单或双人舞。舞蹈用骏马奔驰、鹞子翻
身,寓含先民在故乡平原、安居乐业的情景;用刀丛滚身、点将赞扬肯蚩尤扬鲁英明善战、敢
于斗争的英雄气概;用滚山珠,表明迁徙之艰辛;用打场步表现开荒拓土、重建家园的决心;
用四面翻脚,表现男子开荒种地和狩猎生活;用扭秧、绞脚表现苗族妇女勤劳善绣,过着幸福
生活的喜悦心情。
花场芦笙舞 1.嘎技簸。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和十五、二月二十五和五月端阳节进行,流行
于赫章县青山、兴发、古达和野马川苗族村寨。苗族青年或双手捧芦笙,或双手持大刀,踏着
芦笙节奏围着花树起舞,刚柔相济的舞步使嘎技簸舞活泼跳跃,欢快热情。
2. 哽梭充。流行于织金县龙场、城关、八步。很早以前一位叫尤娄的苗族首领蒙难,人们
于其殉难之日(农历二月十八日)踩花坡聚会跳花以示纪念。由男女青年混合而舞,也可由女
性和男性分别舞蹈。单独女性舞蹈时,男性芦笙手吹笙引导,围绕花树结队成圈而舞。围花树
而跳的舞还有赫章县的拿肯劳忝和流传在织金县熊家寨等地苗族中的一种舞蹈隆咕坡。隆咕坡
以螺旋形绕圈方式进行,绕进为上花,绕出为下花。两个舞蹈均由男青年表演,在女性面前显
露才能而博得其欢心。
喜庆芦笙舞 1. 哽啊施。是苗族青年男女于农历正月、八月和十一月上中旬咕哩(串月)
时,谈情说爱以及社交活动中表演的一种芦笙舞蹈。傍晚,小伙在村头寨边吹响动听的《进
寨曲》,向寨中的女青年传出讯号,进寨后即在宿寨房旁跳起情谊舞。过去一般吹笙者皆为男
子,现今有男女共同吹笙而舞。舞蹈持续到黎明,小伙子吹起《出寨曲》,姑娘们唱着歌,依
依不舍地送小伙子们出寨。此舞流行在赫章、威宁县的苗族村寨。
2.哽兜。流行在织金县箐脚、大平、讨瓦、支东等乡村,多在喜庆和比赛竞技场合表演。单
人表演时,表现个人的表演技巧,动作随意自由、难度较大;2人表演时要求动作相互协调,配
合默契,合拍合韵。多人表演动作单纯。基本动作为交脚晃手,未执笙者多以云手、推掌、冲
拳随脚上动作变化,以足顿地为节,随芦笙曲谱进行表演。
3.格帕垛。流行在织金县龙场、化起。一种具有综合性社会功能的乐舞,红白喜事均可表
演。其中有仡兜、己祭几体飞、裸祭飞、噜克芝洛调、搓勒比广夺、格巴叨、格裸叨、格哽
叨、格格噜、格抱、高兴谱。
4.哩鸠忝。赫章县、威宁自治县和滇东北次方言区苗族婚礼场合的传统礼俗舞蹈。传说,苗
族先祖格麻和格妈两家为儿女订下婚约后,因灾荒流落他乡,失散多年。后在荒野意外相遇,
高兴万分,立即赶到镇上各打回一壶好酒冲和,并为女儿完婚,边喝边舞。从此,苗家接亲嫁
女都要跳哩鸠忝。
丧祭芦笙舞 1.哽嘎机嗒。举办丧祭时跳的一种舞蹈。在老人去世时用打鼓吹笙跳舞来祭
奠,寄托哀悼心愿。 硬嘎机嗒主要流行于赫章县青山、兴发、妈姑、财神、六曲、野马川、古
达的苗族村寨,哽嘎机嗒有严格程序,整个活动从出丧前一天晚饭前后起至翌日,天明发丧,
分12段:哽希嗒(接鼓舞),哽啾(转嘎舞),哽冬嘎夺(喝门舞),哽批针(进屋舞),
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