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7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307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方法不尽相同。常见曲目有《刮地风》《大力调》《野马过河》《一对鹅》《单顶点》《过街
调》《孔雀调》《林庵调》《草海调》等数十首。
5.那呃,彝族胡琴,弦鸣(擦)乐器。流行毕节市、赫章县一带,是彝族独有乐器。通常两
把胡琴为一对,分公母琴。定弦,公母琴皆定内弦为1外弦为5。两琴内弦音高相同,外弦相距8度,
称两琴三音定弦法。演奏时,常以小钗、鼓击节配合,用在婚丧事场中。丧事时常与唢呐齐奏。乐
曲功能严格区分,婚丧事曲子不能混用。代表性曲子有喜事曲《对子》、丧事曲《呆罗》。
6.敲打乐。以大锣、钹、小锣组合为一套,由3人演奏。在黔西县协和、铁盔一带流行,多
用于丧事。祭奠者带上敲打乐队,称为响祭。演奏时3人按曲牌点子密切配合,击小锣者常不
时将小锣在一定的节奏上向上抛丢,展示技艺,增加乐趣。常用的曲牌有《闹台》《剪刀架》
《三点心》《路引》《水摸鱼》《八大捶》《收尾》。演奏时,连缀运用。
二 苗族音乐
民歌 1. 情歌。分嘿竹、嘿作、呆洒、敖倒、声左、苟、倮舵、嗨倮等叫法。在赫章县古
达、大方县六仲,远距离相召唤的情歌还称戛夫垛,即喊歌。其中有《相识歌》《把凭歌》
《逃婚歌》《分离歌》《怀念歌》。此外,还有埋怨父母包办婚姻、控诉买卖婚姻以及抒发婚
姻不称心之苦的《苦情歌》。织金县的《长林歌》,属情歌中的叙事歌。其句式多为五、七字
或多字句长短不限押尾韵体,多到十数行甚至上百行。当演唱者唱完每段歌词时,众歌者于尾
句和之,其演唱形式除单声部对唱外,在织金、黔西、大方、纳雍县还有多声部结构的歌曲。
其基本结构形式:当主唱者唱到歌尾时,对方为表示赞美、支持、提问或要求,便加声和唱。
同时,主唱者为答复提问、要求或向对方表白、自谦,也与之相和,两人形成二声部重唱,其加
声和唱部分,苗语称娄斗、朵兜、鲁斗或娄同歹。意为帮腔、和唱,也有打脚收尾之意。在演唱
中,有时出现一男对数女,或一女对数男的现象,有时采用多人加声合唱,形成更多声部。
2.婚事歌。按传统的礼规,婚事分说媒和接亲。说媒,有的不唱歌,在织金县龙场,大方县
六仲、海马,毕节市灵峰、甘河、观音桥,则需在唱歌中进行。有《提亲歌》《赞扬祝福歌》
《要洗脚水歌》《要床铺歌》《试探歌》《报喜歌》《定亲祝福歌》。接亲人到姑娘家门口,
主人家用桌子挡住大门,接亲人要唱《开门歌》,主家要唱《认亲歌》;晚上接亲交礼时唱
《交礼歌》;主客同唱《酒歌》,内容从天生地产、族根渊源到民间生活,包罗万象。次日发
亲唱《起程歌》《祝福歌》。到男家,送亲的人唱《送亲歌》,男家唱《迎亲歌》,晚上主客
同唱《酒歌》。第二天在答谢宴上唱《交亲歌》。
3. 丧事歌。苗族老人去世及打戛祭祀活动中演唱的歌曲。有的地方称根打龙,多数地方无
统一的苗语名称。只有礼仪程序歌名,各地流行的有:(1)《指路歌》。老人去世当夜,在
开路仪式上演唱的歌曲。(2)《交礼歌》。亲戚前来祭奠,交礼时唱的歌。(3)《收礼歌》
孝家收礼时唱的歌。(4)《请酒竿歌》。孝家请客人喝咂酒歌。(5)《姑妈话》。女老人
去世,舅家祭奠时唱的歌。(6)《对话歌》。舅家代理歌师与总管的问答歌。(7)《祝福
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