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6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30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3.丧事歌。在老人去世出殡前或祭祖做斋时演唱。分:(1)裉洪,相似汉族的孝歌。由
              慕使及前来参加祭奠活动和帮忙的人演唱。内容多为悼念死者,亦歌唱历史英雄人物、万物源

              起、训世娱人、传授知识。(2) 布摩歌。由布摩唱诵的歌。内容主要是彝族《指路经》《献牲
              经》《献药经》《宴祭经》等经文 。丧事歌曲调比较简单,多属说唱,有的仅一个乐句反复,

              情绪比较低沉。演唱以独唱、对唱为主。
                   4.叙事歌。农闲、节庆、婚、丧、情场,演唱彝族历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旋律起伏

              小,富于说唱性。结构是一个或两个乐句无限反复,亦有少数旋律性较强的多乐段歌曲。演唱
              形式为独唱。
                   5.儿童歌曲。其曲调与曲谷、阿硕关系密切,但已经童化,更具形象鲜明、节奏明快、结构

              简单、语言生动等特点。
                   6.其他歌曲。(1)鲁齁,请蜂子神的歌。古历正月初一到十五之间演唱。(2)生产劳动

              歌,以生产劳动为主要内容,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用对唱或自问自答的形式把某种作物的整
              个生产过程或某种农事顺序唱出来。(3)新民歌,现代创作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祖国山河巨
              变和新人新事的歌曲。威宁县有民间艺人李永才编创的《芦虹高原》《阿娄娄》《毛主席的恩

              情》;大方县有《大方是个好地方》;赫章县有《太阳出来照四方》。
                   歌舞曲 有婚事歌舞曲《阿媚恳》《扯戛摸夺》,祭祀歌舞曲《恳合呗》,儿童歌舞曲

              《阿西里西》《遍山红花开》《撒燕麦》,喜庆歌舞曲《直都》《阿斋求堵斗》《玛伟寸》
              《野署寸》《木书署》《谷格节》《莎史书》。

                   乐器及器乐曲 1.莫轰,即唢呐,也称莫合或摆来。气鸣乐器,簧振类。其型制大小无定
              规。通常分为头排大、二排中、三排小3种。大者声音浑厚粗壮,小者声音高尖嘹亮。民间惯

              用两支唢呐齐奏,高音时主奏者吹高音,从奏者吹低音,称为老少配或阴阳配。演奏时,常用
              打指、滑指、颤音、波音、倚音、吐音、花舌等技巧。同时配以鼓、钗敲击节奏,使气氛更加
              热烈。莫轰在彝族群众中流行最为普遍,一般多用于丧事,少数地方用于节日吉庆。在丧事场

              中,除本家有乐手外,前来祭奠的亲戚都要带乐手来,有时在一个场合有数十对乐手吹奏,各
              展其能,相互竞技,演奏技巧最高,曲子最多的为优胜者,受到主家的奖赏和众人的敬慕。唢

              呐的曲调丰富,有的乐手可以连吹数日不重复。每吹一声曲子,用竹签在米筛里插一个孔,可
              插数筛子。唢呐曲种类多样,各地流行的有吟唱谱、花谱、草谱、三扣、四六扣、倒四六、公
              鸡叫、山雀叫、画眉打架、脱节龙、筒筒腔、螺蛳腔。织金县唢呐曲有《上方谱》《下方谱》

              《黔西部》《三滴水》《四六倒扣》《鸡叫调》《过街调》《阴谱》《草谱》《绕戛谱》。
                   2.冒须,即竹笛。型制与汉族竹笛相同,边棱类气鸣乐器,在威宁县一带流行,多在山上吹

              彝族情歌或唢呐调,有时也在家吹月琴调。代表性曲目有《放羊调》。
                   3.冒曲,即15弦,簧鸣乐器,分铜制或竹制。多为男女青年对奏情歌用。现仅在威宁、赫章

              县偏僻彝族居住区偶可见到。
                   4.切捷,即月琴,弦鸣(拨)乐器。切捷是彝族普遍喜爱的乐器,除丧事外,闲暇或节庆
              皆可演奏。曲目丰富多彩,且地域各异,流派各别,有时同一名称的曲子,各地、各派的变奏



            324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