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9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309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有《吉利曲》,结束有《收尾曲》《送鼓曲》。祭祀打戛有《接魂曲》《迎魂曲》《安位曲》
            《招魂曲》及敬香、敬酒、敬饭曲。晚上有《上表曲》,黎明有《天亮曲》,献牲时有《交牲

            曲》《抢牛命曲》,结束时有《送魂曲》。在整个祭祀活动中,凡洗脚、洗脸、睡觉、起床、
            吃饭,均用芦笙专曲指挥行动。(4)其他芦笙曲,节日吉庆,乔迁祝寿,客人到门前必以曲相

            报,主人家以曲相迎,进屋有芦笙曲相互祝福;红白喜事或农闲,男女老少相聚吹奏的内容丰
            富、有故事情节的曲调,有《聪明曲》《勤郎曲》《孤儿曲》;威宁县、赫章县有反映历史迁

            徙事件的组曲《鸡叫调》《天亮调》《过江调》;日常生活,路上遇到同族生人,双方以曲问
            好及答谢,路过苗寨要吹曲向寨里的同胞致意,在人地生疏的地方,问路、求援有时也用芦笙
            曲;在织金县苗族居住区,有童谣小调《坛子与缸钵》《老虎要爬岩》《接桃花开》等。

                 2. 掸冉,因只有3个音孔,又名三眼箫。边棱类气发音乐器,在织金县的吹聋流行。男女都
            能吹奏,专用于爱情场合,用以邀约情人,互吐衷情。常用《邀约曲》《试探曲》《求爱曲》

            《相爱曲》。
                 3. 掌司,亦称四眼箫。边棱类气发音乐器。在赫章、毕节、大方、纳雍等县、市广泛流
            行,各种场合都可应用。各地常见的代表性曲子有《爱情谱》《欢迎谱》《思念谱》,以及叙

            事性的《孤儿调》《离娘调》。
                 4. 牧角,横吹。又名三眼笛或三眼箫。边棱类气发音乐器,流行在黔西县铁盔、定新、白

            杨及大方县竹园。其功用因地而异。在黔西,由2人专为丧事场中的拴箫歌伴奏;在大方竹园,
            除丧场中独奏曲子外,还用于情场独奏或为情歌伴奏。代表性曲子有《求爱曲》《悲哀调》。

                 5.掌栽。有木塞的箫,有的称直箫,边棱类气发乐器。音色,功用与掌司相同,代表曲有
            《戛罗给》《掌苍夺》《嗨佐》。

                 6.振嗷,即口弦。簧发音乐器,区内各地广泛流行。专用于爱情场合。代表曲有《呻谱》
            《断心谱》。
                 7.改良口琴。将现代口琴用三滴水、大勾小、改反音等方法按照苗族音乐音阶结构的特点改

            良的一种乐器。广泛流行于各地苗区,声音比口弦洪亮、优美,深受苗族青年男女欢迎。主要
            用于情场。情场上芦笙、掸冉、掌司演奏的曲子,口琴均可演奏。代表曲为《新呻谱》。

                 8.唢呐。与彝族唢呐相同,在大部分苗族居住区流行,多用于丧事,也有的用于喜事。代表
            曲有《斟酒调》《下山虎》《画眉打架》。



                                                  三 布依族音乐



                 民歌 1.情歌。在农历六月六及正月初一、二、三和十五的歌节中唱。分独唱、对唱,男声
            多用真嗓,女声多用假嗓,或真假嗓结合。除传统歌外多即兴编创,步韵而作,各地名称不尽

            相同,有过山调、山歌、相谈歌。在黔西、大方、织金县 ,情歌分:(1) 喊歌,表示呼唤,
            相约的歌,歌头皆有哎呼哟一类衬词;拐交歌,相识初交;解歌,互相询问、盘诘,以达相互
            了解。(2)恩爱歌,双方情投意合,把爱慕之情化成一片赞美之声,相互称颂、美化,共同憧



                                                                                                           324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