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4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31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布、量布、做衣过程的舞蹈。
                   3.谷节格(荞丰收舞)。反映挖地种荞和收割劳动过程的舞。

                   4. 野署寸(采韭菜舞)。反映彝家姑娘在春节、五月端阳、十月彝族年等节日,借口上山
              采韭菜,而会情人的情景。

                   5.阿斋求堵斗(喜鹊钻篱笆)。以喜鹊在篱笆上穿梭自如、活泼愉快的形态,表现彝族热爱
              自由生活的美好心愿。

                   6.阿西里西(汉语意译为“我们来跳舞”)。集体舞,表演者一般为4男4女,人数也可不
              限。由威宁、赫章县文艺工作者取材于威宁县板底乡和赫章县珠市乡彝族民间舞蹈,后经贵州
              省民族学院、贵州省民族歌舞团文艺工作者协助提炼而形成。1964年,由威宁、赫章抽调人员

              排练上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录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红花遍地
              开》在全国放映。

                   7.克惹吉(月琴舞)。反映彝族英雄柱戛阿龙给彝家创造能发出雷鸣闪电响声的鼓、锣、
              镲、唢呐,人们又制作鼓形锣状的龙头月琴,并在演奏中加上坐弹、跳弹、蹲弹表演技巧。逢
              年过节,或月明风清之夜,彝家男青年欢聚一起比赛技艺,逐渐形成克惹吉,流行在威宁、赫

              章县彝族村寨。
                   8.那洼歇陆鲁(汉语意译“龙门舞”)。大方县中箐乡彝族在节日吉庆活动时跳的大型集

              体舞蹈。龙门舞源于彝族图腾崇拜,展现独龙钻龙门、双龙绞柱、反龙钻门、龙盘洞的各种形
              态。舞者男女相间手拉手,以“之”字形出场,正钻反钻交替,内圈外圈循环,变化多端。参

              舞者越多,完成一个特定动作的时间越长,有时跳完一次龙门舞,所需时间2~3小时。
                   9.乌蒙欢歌。大型民族集体舞,1989年编创,先由邱体敏、阿鲁舍峨、胡家勋编创成《乌蒙

              彝舞》雏形,历经两年加工提高和推广,深受群众喜爱。此后,毕节地区民委、地区青年联合
              会邀请省、地、县有关音乐、舞蹈、美术专家深入赫章古达和威宁小米、马踏的民族村寨考察
              采风,反复提炼、编创而成。乌蒙欢歌舞,不择场地,不计人数,易学易记,便于参与,具有

              民族性、群众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特点。各县凡有大中型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每逢召开彝、苗
              学术研究会,都要组织几十至数百乃至1000余人表演乌蒙欢歌舞。1991年11月,贵州省委宣传

              部和省民委、省文化厅指调毕节地区彝族歌舞赴省汇报演出。1993年7月,由国家民委指派毕节
              地区行署承办组织的中国民族歌舞团,赴加拿大访问演出。




                                          第七节 民族民间曲艺




                                                  一 彝族民间曲艺


                   咪谷 流行于威宁、赫章、纳雍、大方、毕节等县、市彝族村寨。表演者操彝语单口演
              唱,一人多角,徒歌,无特定服装、道具、化妆和表演程式。其唱腔尚未形成固定曲牌,由演



            324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