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1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311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歌,在红白喜事、祝寿、立房等场合唱,一般由老年人唱。歌曲旋律起伏不大,有的仅一个乐
句的变化重复。代表曲有大方县的《请客歌》和《谢主人歌》。丧事歌,老人去世时演唱。其
中有丧事活动的主持人及白慕先生、巫师唱的法事歌和群众演唱悼念死者的孝歌两种。
器乐及乐曲 在仡佬族中普通流行使用乐器有唢呐,其型制、演奏方法,与彝族唢呐相
似。大多在丧事场中演奏。代表曲有《阴谱》《草谱》《一枝花》。
第六节 民族民间舞蹈
一 苗族芦笙舞
概况 芦笙舞是苗族古老的传统舞蹈。苗族凡婚嫁喜庆、谈情说爱、节日纪念、丧葬祭祀
均举行芦笙舞活动。可分为独舞、双人舞、3~4人 舞、集体舞、芦笙鼓舞、芦笙武舞。芦笙
独舞的舞者须有较高的吹奏技巧和舞蹈功夫。黔西县化屋乡苗族芦笙手杨清泰自幼随父学艺,
后拜当地芦笙拳舞老艺人阿尤相、阿尤罗为师,技艺日精。据传,芦笙拳舞在化屋乡兴起已有
200多年历史,其舞分南北两派,南派出手小套,重视矮桩,动作稳沉;北派出手大套,臂腿并
用,动作刚健。杨清泰融南北两派拳舞于一炉,技艺超群。赫章县古木乡(现平山乡)曹绍华
亦为苗族芦笙舞能手,其表演的骏马奔驰、刀丛滚身和吹笙前后滚翻,技巧精妙。纳雍县猪场
乡苗族芦笙手杨光富,芦笙舞技独特,无论跨大步、翻脚板、背脚、矮子步等动作,还有燕子
玩耍、抽天柱、前后翻、青蛙晒肚等高难动作,均得心应手,为芦笙独舞佼佼者。芦笙双人舞
为1人吹笙领舞,或2人吹笙对舞,多为竞技性、娱乐性舞蹈。舞目有《斗鸡舞》《斗牛舞》。
3~4人舞亦属竞技性芦笙舞蹈,其舞目有名称者少,无名称者多。独具特色的为《连环吹套芦
笙舞》,舞者自己捧笙,但把吹口递给右旁舞者衔住吹奏,由捧笙者操按音孔。连环套吹,协
调舞蹈,除左右移步外,还须倒地做各种造型或矮蹲舞蹈动作,音舞技巧均称高难。芦笙集体
舞分为4类,一类为芦笙男子单、双导舞,由1~2名男芦笙手吹笙引舞于前,女舞者人数不限,
徒手踏歌尾舞于后,其舞目有《跳月》《跳年》《跳场》《跳花》;一类为男青年集体舞,其
舞目有《芦笙圆舞》《芦笙庆丰收舞》《踩山舞》;一类为青年男女交际性集体舞,其舞目有
《踩芦笙》《相会舞》《花场舞》《花坡舞》《迎客舞》《敬酒舞》《欢跳舞》《送客舞》;
一类为男女老少均可参加的庆贺或纪念性集体舞。舞目有《跳花场》《跳花坡》《跳花树》
《踩山舞》《大迁徙舞》。芦笙鼓舞将芦笙乐舞与鼓乐舞融为一体,其舞目有《芦笙铜鼓舞》
《芦笙木鼓舞》,舞蹈功能分为叙事芦笙舞、花坡芦笙舞、喜庆芦笙舞、丧祭芦笙舞。
叙事芦笙舞 1.够戛底戛且,亦称大迁徙舞。描述远古时代,部落征战,苗族先祖格蚩尤
老,带着千万队伍和家室,被迫迁徙,途经浑水河,跨过杜那义慕大江,穿过黑羊箐,落脚棱
诺地哪鲁、比讨坝子的悲壮历程。大迁徙舞以芦笙与歌谣交织,舞与史结合,再现悲壮迁徙画
卷。此舞流传威宁苗族村寨。
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