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4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30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三仙同情》《茶山相会》《凤凰记》《王小二开店》《四儿打草鞋》《梅二赶酒》《谋夫
              报》《柳荫记》《媒人扯谎》《卖花记》《借亲配》《三访亲》《七妹与蛇郎》《哑姑泉》。

              新编花灯剧目有《理水》《皇历迷》《追红旗》《安品与满奏》《科学站的年轻人》《女将炉
              上铁花开》《献种》《挂红灯》《新苗茁壮》《煤山新歌》《不放心》《合家欢》《山茶花

              开》《辣椒婶告状》《争鱼苗》《对症下药》《包定人选》《林海红鹰》《一把斧子》《孝女
              婿》《漆林曲》《盘灯》。

                   花灯音乐,由多源头多渠道从周边省、区传人,与本地民族民间音乐融合而成。据统计,
              唱腔曲牌有上百种。主要有《新起龙门盖旧瓦》《调兵歌》《望郎歌》《十许郎》《美女坐楼
              台》《离情调》《水芹花》《闹五更》《蛤蟆歌》《放羊歌》《打戒箍》《娘裙带》《梳妆

              调》《访亲调》《远望茶山》《媳妇调》《逢春歌》《讲贤文》《行程调》《十月飘》《海棠
              花》《滚绣球》《打扮调》《桐子树》《送郎》《十送夫》《叹十声》《十二月古调》《五更

              蚊虫调》《小姑梳头》《千里寻夫》《新年调》《绣荷包》《怀胎调》《十要》《千里路上去
              栽花》《划拳调》《茶山调》《桃梅李果酸》《十爱郎》《寒梅》《四老四少四哭四笑》《放
              羊》《祝英台》《于妈问病》《十爱妹》《扁竹根》《佛句子》《安神》《柳含英》《双谈

              妹》《十二月贤文》《打戒指》《十把扇儿》《十美图》《虞美人》《放羊调》《给个荷包
              戴》《半夜起来敬寿星》《五更调》《贺调》《牛郎调》《补地缸》《金扇调》《大采花》

              《妹家门前有蓬篙》《十送郎》《出兵调》《五更小尼姑》《大百文字》《八月桂花香》《小
              丈夫》《垂金扇》《诉情》《十二月放羊》《喜洋洋》《中秋调》《麻城县》《扣扣板》《打

              菜娘》《阳雀飞来归大山》《正月初一打秧田》《正月里是新春》《大绣荷包》《路引》《当
              兵苦情歌》《一心想嫁十个郎》《瞧情郎》《长年调》等90余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唱

              腔由传统的一曲到底或为曲牌填词,变为设计、编曲,音乐表现力增强。传统花灯唱词,多为
              诗体,有五字句、七字句、长短句、自由句,自由句接近散文。演唱方法,文(旦)角多用假
              嗓,其余角色用真嗓,且角多用一领众合的形式以烘托气氛。表演时,通常只用锣鼓间奏,也

              有少数灯班用二胡、竹笛、唢呐伴奏。
                   传统花灯,最早由一旦一生两人表演,民间称对子灯。后来有的灯班在表演中增加一丑,

              成3人表演。移植改编或新编花灯剧,根据剧情需要,发展为多人表演。表演分步法、手势、耍
              帕、耍扇、身段。基本步伐是,丑角走矮桩步,旦角走梭步,其他角色走八字步、升字步、自
              由步,老旦走鸡啄米,老生走狗舂碓,小孩走蛤蟆步。手势有云手、分手、摆手挽花、挽手、

              兰花手、剑指。耍帕分挽帕、丢帕、甩帕,耍扇分花扇、盖扇、抖扇、团扇、挽扇。身段分过
              场、扑蝶、开弓、白鹤舒颈、抱肩望月、黄莺展翅、孔雀开屏、蚂蟥伸腰、顶篷望月、苦竹盘

              根、膝上栽花、二狮解带、边鱼上水、仙人摘桃、犀牛望月。












            323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