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3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303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手与胸平,闺门旦步行时斜向侧身,花旦正身走步,两手于胯部两侧作小摆动,身体稍摇
            动;净,常把两腿列开,挺腹展臂;丑,多作歪头、缩颈、伸舌、噘嘴、晃膀、弯腰、踢脚

            动作。唱腔吸收川剧、孝歌、道士念经的音调,咏唱较多,只用打击乐作情绪烘托和过渡伴
            奏。打击乐主要有大锣钗,有时也用三页板和边鼓为清唱打节奏。化妆常用红、黑、白色,

            根据角色调用。
                 黔西县傩戏经过改进,脸谱除三星、三仙、土地、歪嘴和尚用木脸子外,其余角色均用颜

            色开脸。角色由一角代几角,发展到分老生、小生、须生、武生、花旦、青衣旦、刀马旦、老
            旦、彩旦、大花脸,服装从法衣、神衣、鬼衣发展为龙袍、花山、裙、靠子、女花冠、男盔
            帽。乐器发展为大鼓、小鼓、大锣、大钹、勾锣、点子、岔子、铰、牛角、月琴、二胡、唢

            呐。道具发展为刀、枪、叉、戟、锤、剑、文房四宝。改进的节目颇多,据不完全统计,有
            《七姊妹游天河》《锁孽龙》《寡妇上坟》《孟姜女寻夫》《王道亨算命》《灵官考土地》

            《闹花堂》《武猖捉鬼》《钟馗斩妖》《斧劈挑山》《地塘配》《包公审案》《八仙庆寿》
            《凤凰山》《祝寿》《大闹花船》《杨七郎托壮》《佘太君点兵》《八郎回营》《杨八姐盗
            刀》《沉香救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端公戏较为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禁演,只在乡村间有
            零星的端公戏活动。1989年,大方县文化馆组织傩戏班排演《二郎神追小黑龙》《挑水打菜》

            傩戏片段于1990年4月参加国际舞台美术节,赴上海为戏剧界作观摩演出。


                                                     二 花 灯




                 花灯艺术产生于何时,尚无文字可考。清咸丰二年(1852),黔西州纸厂宋家沟某氏建花
            坟,刻有浮雕,上有4人高举花灯分列两厢,中间1男1女手执折扇翩翩起舞,左上角栏内3人以
            打击乐伴奏,为发现反映花灯艺术的记载。自清代至民国年间,花灯为民间自娱自乐活动。传

            统花灯活动时间,通常在古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平时,或因寿诞喜庆,或为求子祈福,若有主
            家相邀,亦可玩灯。灯班为自发组织,或以某姓氏家庭为主组建,班主家传世袭;或由某地花

            灯艺人自由组合,班主自荐或大家推举。其中较为出名的有织金县桂果镇果底灯班、城关镇花
            红村牛王洞高家灯班,大定县大屯村陈家灯班,黔西县谷里杨家灯班,毕节县田坝花灯班。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和民间花灯艺人,将花灯歌舞加以发展,运用花灯

            艺术形式,编演新戏,将花灯表演搬上舞台,逐渐发展为花灯戏。
                 花灯剧目分古典剧目和现代剧目。古典剧目分传统花灯剧目和移植改编古典戏曲、民间故

            事唱本。传统花灯剧目有《拜年》《幺妹挑郎》(又称《三会亲》)《槟榔榔讨妻》《干妈问
            病》《五更劝夫》《放羊》《虞美人》《梳妆》《八仙庆寿》《二龙抢宝》《恶婆婆晒衣》

            《朱氏割肝》。移植改编古典戏曲、民间故事唱本的花灯剧目有《水打兰桥》《孟姜女》《祝
            英台》《孟娥吊孝》《目莲救母》《打马下云南》《红灯记》《李逵路过青风寨》《安安送
            米》《尧洪攻书》《蓝桥汲水》《酒楼闹馆》《借亲配》《假报喜》《王邦贤过西天问事》



                                                                                                           323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