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2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212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播台建成投入运行。转播台采用旧电缆匹配技术代替阻抗变换器;自行设计、加工、安装发射
天线铁塔,塔高53.7米,最大偏差5.85厘米,小于5‰的验收标准;采用双层双列高增益天线增
强信号源。
2.米波、分米波、调频覆盖技术规划。1982年,地区广播电视局,完成全地区米波、分米波
4套电视节目及县的调频广播节目覆盖网技术规划。至1988年,3次调整规划。此后,结合区内
地理条件,制订全地区732座米波、866座分米波中小功率电视转播台,及8座100瓦以上调频台
的规划,并经批准实施。90年代,建立技术先进,布局合理,覆盖率高,管理方便的广播电视
覆盖网。
3.卫星广播电视技术应用。1985年9月,威宁县开始使用国务院赠送的卫星地面站接收转播
中央电视台节目,收视质量显著改善。1988年,地区广播电视局推广卫星广播电视应用技术,
培训各县电视工程技术人员,各县在建卫星地面站时均能自行安装,自行调试。1989年,毕节
县广播电视站在城区建立有线电视联网系统,开办有线模拟电视。2004年,全地区共设地面卫
星广播电视接收站7.05万余座,电视发射及转播台488座,电视发射机582部,发射功率8.6千
瓦;有线电视转输干线网络350.9千米,有线模拟32.16万户,入户率17.93%;电视综合覆盖人
口589.45万人,覆盖率82.77%;3947个行政村1.67万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分别占总数的98.28%
和51.67%。
2003~2005年,对卫星接收机进行“模改数”(将模拟卫星接收机更换为数字卫星接收
机)。2005~2007年,采用“一拖六”(6-8户共用1面卫星接收天线,独立控制接收机),方
式实施1558个5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2007年启动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
2008年,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工程开始实施。2009年,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开通。2011年底,
全区电视综合覆盖人口734.68万人,综合覆盖率达88.1%。237个乡镇实现有限广播数字电视县乡
联网。
六 环境保护科技
环境监测 1.倒天河和妈姑无名小河水质监测。1980~1990年,地区环境监测站取倒天河水
样192个,分析总酸度等17个项目。据分析,除总酸度、硝酸盐氮、氟化物不超过地面三级标准
外,其余14项均有不同程度超标。其中化学耗氧总量超标59.3%,最大超标22.1倍,生化需氧量
和氨氮最大超标为34倍和24.4倍,挥发酚超标率30.6%,最大超标量60.4倍,属典型的有机物污
染河。流经赫章县妈姑镇的无名小河,1982~1990年对其87个水样分析,除总酸度、硝酸盐氮
不超过地面三级标准外,其余15个项目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严重超标的为悬浮物、铅和镉,
最大超标量分别为140.4倍、289倍和231倍,为典型的重金属污染河流。
2.酸雨监测。1982~1990年,地区环境监测站分析1356场降水pH值平均为6,年酸雨出现
率为9%。其中赫章妈姑镇1982~1983年降水pH值5.27,酸雨出现率56.1%;织金县城区1990年
夏、秋两季降水全部是酸雨,pH值平均为4.79,为省内酸雨严重区。
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