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9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209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工电报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引进先进电报设备,电报收发质量提高。1953年,地
区各县改用振荡人工机发报,专区邮电局1959年装用“51”型电传打字机;1965年装设六路载
波电报机。1969年地、县开始用晶体管振荡人工机代替电子管振荡人工机。1976年毕节装设五
单位双机头自动发报机,开始开发报自动化。1985年全地区各邮电局用电传机通报,实现收发
电报电传化。1987年,毕节装设BDC80A型中文译码机译电,加快译电速度。1988年全地区有电
报电路14路。地区邮电局研制ZB77-7型直流一直流变化器,简化电源种类,减少维护工作量。
1980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90年代引进光缆后,有线电报已不存在。
2.无线电报。民国24年(1935),国民政府陆军通信兵团无线电信第二分队由湘进驻毕节,
架设军用无线电台,是本地区无线电报之始。民国27年(1938),毕节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立
省政府无线电总台第四分台,与总台联络通报。抗日战争时期,许多迁入毕节的机构,自设功
率15瓦手摇式电台,以供商务活动联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线通信受阻断,全赖
无线电路维持通信。1952年后,有线通信逐步恢复正常,无线通信业务减少。1988年,全地区
有11个系统,90个单位设无线电台,各类发射设备288部。其中功率较大的有地区邮电局150瓦
报话两用无线电台,单边带400瓦话台。近10年,由于电话普及率提高,计算机互联网络电子邮
件,传真通信等新技术应用,无线电报通信逐渐减少。
电话 1.长途电话。民国25年(1936),大定、黔西县开通大定至黔西、黔西至贵阳的长途
电话线路。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长途电话线路发展到10条,采用磁石长途交换机。毕
节安装SOB单路载波机,为渝昆长途线路增音;1951年,改为CS三路载波增音机。1956年,长途
电话线路增至16条,机型为磁石机和载波机。1988年,增至92条(二级),有载波终端机、载
波增音机、磁石式长途电话交换机,共电式长途电话交换机。90年代初,各县建成长途直拨电
话,进入全国自动电话网。
2.市内电话。1950年,全专区有市内电话63户,程式为磁石式。1964年,毕节市内电话由磁
石式改为共电式;全地区交换机容量1570门,接入邮电局交换机上的电话机1240部。1979年,
威宁县改磁石交换机为HJ950型自动交换机,在地区内率先实现市内电话自动化。90年代初,全
地区市内电话实现自动化。
3.农村电话。民国14年(1925),黔西县城至三重堰装用磁石式手摇电话机通话。1958年7
月,全地区1043个乡,实现乡乡通电话。1959年多数生产大队通电活。1972年,大方县在农村
电话中率先使用载波机;1986年毕节农村电话装环六路载波机2套,金沙装环四路载波机1套,
织金县城至织金洞率先使用特高频无线电话。1987年,毕节长春、海子街、燕子口、清水铺支
局通过技术改造,能直拨毕节城内市话用户,实现农村半自动拨号。90年代末,农村电话基本
实现自动拨号。21世纪初,农村电话普及率提高,部分居民使用上来电显示电话。
4.会议电话。1956年,开通贵阳至毕节的会议电话。1957年,开通专区至各县的会议电话,
1958年,开通县至公社、公社至生产大队的会议电话。是年,邮电部门开展技术革新,将收音
机改装成电话会议机,试用效果良好,在各县推广,供公社电话会议用。地区邮电局1964年安
装会议电话终端汇接机,1979年研制JH151型晶管电话会议机成功,效果好,地区和县均采用此
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