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8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208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个,覆盖各乡镇。1949年,只有省至专、县,及县与县之间邮路沿线少数区乡通邮;1988年,
全地区800个乡镇全部通邮,3204个行政村2.28万个村民组通邮,农村邮路281条,总长5657千
米。2003年,已在95%的乡镇增设村级邮政代办点211个。
邮件运输 民国27年(1938),第一次有毕节至贵阳的汽车邮路,改变邮件运输为人背马
驮的历史,由徒步传递到汽车运输,邮件运输量增加,邮运时间缩短。民国33年(1944),开
辟毕节至叙永、毕节至威宁汽车邮路,委托有关单位的客运或货运汽车代办,不很正常;1949
年,全专区的邮路基本是步行运递。50年代,一度有马车班邮路;1958年,邮政部门开始自办
汽车邮路,但多数汽车邮路是委托运输公司客车代办。2005年,全部邮件运输以汽车邮路为
主,农村邮路中还有摩托车邮路和单车邮路,及少量步班邮路。
邮政业务 邮政传统业务以函件、包裹、汇兑、报刊发行为主。1950~2005年传统邮政业
务量增大,先后增加集邮、邮政储蓄、代办电信、特快和物流配送、制作发布邮送广告、开发
邮资封片。农村邮政支局和村代办点,以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为目的,拓展农资配送,代销
种子、饲料、肥料。近10多年,建立全地区邮政系统绿卡网和综合计算机网;2004年,通过优
化整合,实现两网合一,为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网络支撑,邮政储蓄绿卡实现全国通存通取,
开通电子汇兑业务,实现办公系统网络化。
三 电信科技
线路 1.电信线路。清光绪十一至十三年(1885~1887),清政府以接通鄂、川、黔、滇的
长途电信线路为目标,架通由昆明经宣威至毕节的电信明线。此为贵州省内第一条省际长途线
路。同期内,架通毕节至四川叙永,贵阳经清镇、黔西、大定至毕节线路。1937~1949年,电
报、电话线路有所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地区有长途木杆线路242杆千米,线条总长
506对千米,没有一级线路。经多年建设,至1988年全地区长途杆路770千米,架空明线线条总
长2411对千米,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增2.18倍和3.76倍;一级杆路和线条达54.2%和17.9%,
另有电缆8.4皮长千米。1954年,全地区有市话杆路长38.72千米,线条长148.86对千米,电缆
0.33皮长千米;1988年.市话杆路长190千米,架空明线417对千米,电缆80.3皮长千米,比1954
年增3.9倍、1.8倍和143.3倍。民国14年(1925),黔西县架设县城至三重堰的单铁线电话线,是
省内第一条城乡电话线。1950年,全地区农话杆路545千米,1988年增至5218千米,增8.5倍,其
中有水泥杆路1215千米,路线长9001对千米,电缆19.3皮长千米。
2.光缆。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光缆通信技术。2002年,毕节电信公司建成光缆干线1412千
米,加上1998年以来先后成立的毕节移动分公司、毕节联通分公司、毕节网通分公司、毕节铁
通分公司的光缆建设,形成服务全地区的干线光缆传输网络,取代1885年以来的百年间建成的
报线话线。2011年,联通新建通信光缆530千米,建成本地传输光缆近1000千米,全地移动通信
实现“乡乡通”,行政村覆盖率达92%。
电报 1.有线电报。从清光绪十三年(1887),有线电报传入,到民国时期,一直使用人
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