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6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20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千里光片,以及各种酊剂。1970年建立地区制药厂,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的药品有倍酸甲酯;
              1983年试制成功鞣酸苦参碱,1985年投产。70年代前期组织攻关,黄连素经多年试验研究,

              1986年成功投入批量生产。2003年,地区内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药品,获国家批准,
              上升为国药。在国内占有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有鞣酸苦参碱合成原料、鞣酸苦参碱胶囊和片

              剂、风热感冒颗粒、复方板蓝根冲剂、强力枇杷露、半夏露颗粒、天麻头痛胶囊、黄连素粗
              粉、结石消胶囊、百草骨质宁膏、喉瘅通颗粒剂、热淋消胶囊、牙痛酊、药物枕头、虾康颗

              粒(兽药)。



                                第四节 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科技





                                                     一 交通科技


                   公路 1.公路软化处理技术。区内公路不少地段地下水位高,土壤强度差,路基往往软化甚

              至深陷,给路面施工带来极大困难。对此,除做好路基排水外,交通部门经试验研究,采用石
              灰三合土补强技术,使软化路基形成坚硬的板体,解决路基不稳定的难题。

                   2.路面及阳离子乳化沥青技术。民国时期,公路均为泥结碎石路而,多数路面不合标准。
              20世纪50~60年代,采用公路沿线的天然石料和山砂作级配路面,避免久雨造成的泥泞滑车,

              仍属水稳不良结构。1972年,在清毕公路终端毕节城郊进行薄层沥青渣油罩面试验,之后逐步
              推广,由传统的泥结碎石结构转变为沥青混凝土,是路面技术的一大进步。1990年,清毕公路

              全线铺成沥青渣油路面;其他公路有间断摊铺,共220千米。90年代以来,新建和改造国道、省
              道、县道,主要发展沥青渣油路面,其中1992年底建成的大纳公路,一段为混凝土路面。2004
              年,全地区45%的乡镇通油路。据测算,汽车在沥青渣油路面比在泥结碎石路面行驶,节油

              10%~20%,轮胎寿命延长一半,时速提高15%~20%,行驶成本降低15%~40%。1986年前,
              采用热油热砂拌和,沥青熔化、加热、脱水、掺配施工铺沥青渣油路。在烟熏火烤之中进行,

              不仅污染环境,且易受气候影响而使油路难干成型。1986年,引进阳离子乳化沥青技术,在常
              温下直接使用,不需加热,不受气候影响,减轻工人劳动强度,节约沥青20%~40%。
                   3.公路技术等级。2004年,全地区实施公路改造,主要以提高公路等级为目标,经对老路实

              施改造,一级公路12.78千米,二级公路585千米,三级公路980千米,四级公路4685千米,等级
              路占59%,比1990年的38%提高21个百分点。

                   桥梁 1.古代桥梁。古桥,多为石拱桥,较长的有大渡河桥,位于大方县鸡场与黔西县凹水
              接壤的大渡河上,明万历二十年(1592)建成,长66.5千米,5孔,桥端两孔通水渠,供排灌,

              桥宽6.6米,高13米,今苍劲之姿犹存。万寿桥,位于流经纳雍县境的总溪河上,清道光十八
              年(1838)建成,实腹圆弧式石拱,单孔跨越,长56米,宽8米,高33米,南端列方形排水孔9
              个,1958年改为公路桥。此桥建成以来,屡遭洪水淹袭,1983年7月3日,水位高出桥面6.6米,



            264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