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7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207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持续62小时,桥身依然完好。纳雍县已将其列为县级文物。
2.现代公路桥。民国时期,清毕公路、川滇东路、威昭公路在路段有公路桥55座。按当时标
准,有29座可称为桥梁,近半数为涵洞。桥梁类别也多属石拱桥。1950年以来,建桥技术不断
进步,公路交通实现渡改桥的永久性目标。桥型结构仍以石拱桥为多,但已由单一的石拱桥改
进为多种模式。1954年建成通车的川滇东路赤水河大桥,为上承式钢桁构架桥,下部结构为实
体重力式礅石,滑动支座。1958年建成的鸭池河大桥,为钢桁结构加径柔性单孔悬索吊桥,交
通部勘查设计院雷传瀛工程师,以此桥编写成《吊桥设计实例》一书,为国内吊桥结构理论分
析与计算实例专用书,大专院校采用为吊桥工程的参考教材。1979年建成,位于金沙县三合至
杨柳公路上的沙三大桥,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5孔,拱圈分别为块石拱、现浇双曲拱,无支
架吊装箱筋多波双曲拱和片石混凝土拱,桥高76米,是当时省内最高的公路桥;根据地形,
成功采用斜坡预制施工技术。1980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位于织金至纳雍公路上的
十二湾桥,为钢筋混凝土薄壳拱桥。黄泥塘至安顺公路的原六圭河大桥为钢筋预应力混凝土
箱型连续梁桥,下部结构双柱式钢筋混凝土单向柔性桥墩,上部结构用预制件,采取单向多
点顶推安装技术。黔西至水口寺公路的袁家桥,为钢筋混凝土板桥。大方至纳溪公路的湾潭
大桥,为桁式组合拱桥。历史悠久,为数众多的石拱桥,建造技术也有进步,清毕路的落脚
河大桥,在原有古桥上建新桥,主孔70米,为当时(1980年)省内跨径最大的石拱桥。1995
年重修桥型为钢筋混凝土箱形拱桥,主跨120米,净空高52米,全长183延米,1997年竣工。
落脚河大桥,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大方县双山镇的贵毕高等级公路上,于1999年5月开工,于
2000年12月竣工。雄跨于“绿水大峡谷、水西第一漂”的位于贵毕公路第20合同段,为预应力
钢筋砼加劲板梁悬索桥,桥长507.96米,主跨278米,桥面至河面高差为250米。该桥2004年荣获
贵州省优质施工工程奖。
隧道 公路多是盘山而上,绕山而下。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不少应
开隧道的地方没有开凿。第一座隧道为纳雍县鬃岭至马雍公路上的吊水岩隧道,全长283米,纳
雍县退伍工程兵邱银文承担测量、设计,组织当地农民施工,凭钢钎大锤盘岩凿成,洞身未加
拱衬,只进出口用粗料拱砌。此后大纳、贵毕高等级公路均建有若干隧道。其中大纳路的山王
庙隧道,其地质构造不良,洞体开挖困难,采用新奥法锚喷技术施工,局部特别困难处,改用
管棚法施工,解决硐身挖掘工程;隧道拱砌采取曲墙式钢筋混凝土浇筑。
二 邮政科技
邮路 现代邮政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大定设邮政支局,黔西、毕节、威宁、平
远设邮政代办所。清末,邮路有贵阳经清镇、黔西、大定、毕节、威宁至云南宣威,贵阳至平
远,毕节至四川永宁(今叙永),毕节经云南镇雄至昭通等4条。1937~1945年间,邮路增加,
至民国33年(1944),有邮路21条,邮路长2112.5千米。1949年,降为15条,长907.5千米。经
1950~2001年的建设,地区内邮路193条,总长5063千米,是1949年的5.58倍;邮政营业网点116
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