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1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211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2.建筑设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采用传统手工工具实施建筑;工地施工,1960年前,全
靠人工挖、抬。60年代以来,逐步引进塔式起重机、汽车吊、井字提升机、混凝土搅拌机、砂
浆搅拌机、地坪磨光机,以及各种挖土机械、碾压机械、拌灰机械等。90年代,各建筑企业拥
有的技术装备同企业的等级基本适应。
3.地基和屋面工程技术。本区境属岩溶发育区,地质复杂,给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带来一
定的难度。建筑单位通过试验研究,解决一些难题:对软地基,采用3∶7碎石回填,或注桩后
碎石回填;对地质结构特别不好的地基,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形基础技术;对含水量较高的
软地基,采用墙下点式毛石基础;对黏土地基,采取封闭建筑物周围地基或截水等措施,能解
决黏土基础因膨胀收缩引起墙体开裂的问题。1985年,地区和黔西建筑部门,开展平顶屋面防
渗、防漏技术研究,均取得良好结果,总结提出刚性防水屋面、加刚性防水屋面、隔热层防水
油膏嵌缝等技术,广为各建筑企业采用。
五 广播电视科技
调频技术应用 1.有线传输。1956年起,各县、区、乡建立广播站,利用邮电线路传送广播
信号。县广播站的信号送到区、乡,放大转播,插播自办节目。60年代,不少,区、乡立杆架
线挂喇叭,把广播信号传到千家万户。70年代,赫章等县广播站引进有线载波技术,装调载波
广播发射机、接收机,通过电话线路,选用合适的载波频率,实现邮电通信和广播同线传输。
黔西等县引进电灯零线传播广播信号技术,实现电力和广播信号同时传输。70年代后期,主要
靠专杆专线或埋设地下专线传输广播。2011年,架设有线广播数字电视传输线路3500千米,237
个乡镇全部实现有线广播数字电视县乡联网。率先天全省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20户以上
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
2.无线传输。1983年,地区广播电视局引进小功率调频无线发射机,县至区、乡广播信号
用小调频机代替专线传输。至1989年,各县先后建调频广播站,分别使用50瓦、100瓦调频发射
机。1993年后,乡镇推广调频广播技术,增加调频发射机和天线,利用卫星接收站设备接收卫
星广播信号,农村广播覆盖面扩大。
中波同步技术的应用 1986年6月,毕节地区中波转播台投入运行,收转贵州省人民广播电
台第一套节目,覆盖全地区36.8%的人口。地区中波台在运行中取得以下技术成果:进行延长
FU-101F金属陶瓷发射管使用期研究,额定使用期由2000小时延长到1.2万小时,增长5倍,获
省广播电视厅奖励。安装6米卫星地面接收天线,提高信号质量和转播效果。引进进口音频处理
器,取代发射机上的限制放大器,有效提高覆盖率,改善收音质量。
电视科技应用 1.建立转播台。1977年,在大方县火焰山建立第一座50瓦功率黑白电视差转
台,将安顺台的信号定向转到毕节,再在毕节惠泉寺山顶建二级差转台,覆盖毕节城区。1978
年后,省云雾山10千瓦调频电视中心骨干台建成,给大方、黔西、金沙、织金县建电视转播台
提供质量较好的信号源;4县小功率电视转播台相继建立。1980年10月,毕节地区1千瓦电视转
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