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5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215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污染治理 1.普钙副产物氟硅酸分解高岭土制氟化铝、冰晶石研究。1976年,省、地科委列
项,由省化工研究所主持,黔西县科委、黔西县磷肥厂参加,在黔西县磷肥厂实施。经试验,
采用4个吸收室和喷塔连续喷淋工艺,使生产普通过磷酸钙肥料产生的废气含氟量降到每小时
0.15千克,既解决含氟废气的污染,又利用氟硅酸分解高岭土生产出氟化铝和冰晶石产品。1980
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2.废铬液封闭式循环使用研究。1984~1990年,毕节制革厂、成都科技大学、毕节地区建
设环保局合作,进行废铬液初鞣和复鞣试验,获得对鞣革质量无影响的结果。之后,由地区
科委列项。1989年升为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过实验室试验和生产试验,取得确保废铬液循环
形成;提出铬盐含量、盐基度、盐含量、pH值的最佳控制方案;建立科学管理、监督制度。
运用这条新工艺鞣制二层革、修面革,绵羊皮、猪皮服装手套革均获成功,产品质量好;节
约红矾、硫酸、糖的用量,降低成本;废水中三价铬和吨厚皮平均三价铬的排放量,均低于
CB354q-83二级标准,有效地防治了污染。经国内皮革专家鉴定,认为此工艺属国内新创。
1990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获国家专利金奖,国家科技部、环保部、轻工部决定在全
国推广此项技术。
3.毕节地区土法炼硫环境保护政策研究。1988年,地区建设环保局参照国务院环境保护技术
政策的有关规定,结合地区实际,制订毕节地区土法炼硫环境保护技术政策。1989年经行署批
准实施。1992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4.土法炼硫环保技术引进研究。1988年,地区建设环保局从云南镇雄县引进土法炼硫技术,
改进炉子及生产工艺,产量大幅度提高,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等废气排放量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
内。大方县石牛角硫磺厂系老厂,厂区周围已成一片焦土,草木不生,采用此新技术半年后,一
些野生植物已萌发;露布硫磺厂采用此项新技术建厂,投产1年后厂区周围植物生长如常。
5.水土流失经济损失估算方法。地区建设环保局根据水土流失指标与相应的价格系数,对水
土流失的经济损失进行估价,以货币形式反映水土流失危害,较之以水土流失指标评价的传统
方法直观、深刻。其论文为《中国水土保持》刊载,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农业情报目录》收
录;其方法为国内有关部门采用。1994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6.毕节地区除尘脱硫一体化技术。1994~1999年,地区环保局采用文丘里装置、冲击水浴
装置和旋风分离装置,对锅炉烟气进行除尘脱硫处理,并有效除去烟气中的水分,集除尘、脱
硫、脱水为一体。在地区内13台锅炉上应用,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有效
减轻锅炉燃烧对环境的污染。经贵州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此技术在全省20T/H以下锅炉所使用
的除尘脱硫技术中,处于领先水平。2002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1998年,毕节地区按开始城市综合整治。到2000年底,毕节市气化率
达到25%,建成城市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3.7平方千米,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5个,面积3.4平方
千米。2000年,毕节城区大气环境与1995年相比,二氧化硫年均浓度由0.075毫克/标立方米降
到0.050毫克/标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二类区标准要求;氮氧化物年均浓度由0.030毫克/标立
方米降到0.014毫克/标立方米,保持环境空气一类区标准。2001-2007年,毕节市日处理450吨
2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