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0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210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汇接机。90年代以来,会议电话已发展为会议电视网。
                   移动电话 1993年,地区电信引进传呼设备,开通传呼机,代号为call,是地区内最早面向

              用户的移动通信。不到10年,传呼机基本消亡。1995年,毕节引进第一代模拟通信技术,1997
              年建成模拟交换机,开始移动电话业务。1998年,毕节地区电信分公司引进数字通信技术,取

              代模拟通信技术;同时引进GSM手机。此后又引进PHS手机和CDMA手机。随着各电信公司光缆
              干线里程和基站数字的增加,建成大容量、高速度、覆盖全地区的数字干线传输网,实现乡乡

              通移动电话。同时建成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会议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公众多媒体通
              信网、无线市话——小灵通网。



                                                  四 城乡建设科技



                   城乡建设区划及规划 1980年起,地县开展城镇区划。在完成区划基础上,各县逐步开展
              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研究和设计编制,定性、定量分析8个县城的性质、规格和近、远期实施目
              标。至1988年,8个县城总体规划陆续经省政府批准实施。1986~1990年着手进行旧城改造和详

              细规划设计,普遍开展村镇建设规划,完成92个区级区域规划和465个集镇建设规划。1988年,
              地区建设局完成《1988~2000年毕节地区城镇建设规划》编制。80年代,地区建设部门学习应

              用“门槛理论”和“中心区概念”,实行动态规划,使城乡建设规划更具科学性。1996年黔西
              县建设局在规划中率先使用计算机技术,此后各县在规划编修中,都使用计算机技术。90年

              代,各县开展第二轮城市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修,全地区完成91个建制乡镇和65%集镇的总体规
              划。21世纪初,各县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第三轮编修,并先后通过审批。2004年成立地区城市规

              划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启动毕节地区城镇体系的编制工作。通过规划,使各县城镇建设
              保持连续性和整体性。
                   建筑工程技术 1.建筑设计和造型及施工方式。1949年前,的民用建筑,多为木结构或泥

              木结构的瓦顶或草顶的一、二层房屋,三层的很少。其立面造型、住宅简单,庙宇则较复杂多
              变,体现造型多样性,建筑形式与内容、建筑与环境、局部与整体协调一致的艺术性。古建

              筑以织金县保存为多,城中财神庙,始建于清朝初期,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建,木结构、
              38脊、四重檐、悬山顶式、宝塔形状,造型奇特壮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系贵
              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织金县城的标志建筑。1950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建筑

              技术队伍壮大和技术素质提高,以及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建筑结构、造型、内外装饰均发生
              重大变化。建筑结构由传统结构向高难度结构发展。20多年,先后应用三铰钢架、高层框架、

              苏格式钢木架、苏格式钢筋混凝土屋架,吊车梁、薄腹梁等结构;内部结构向多功能发展。建
              筑造型向多种形式发展,立面造型突破方盒式格局,出现凸凹式、单元变化组合式、厅堂院落

              式、堆砌式、裙边中楼高耸占播式、正成锯齿出增大侧立面式、Y型竖起式等多种形式。外墙装
              饰改变清一色清水墙,普遍采用涂料、瓷砖、马赛克等多种形式和色彩的材料。门窗装饰,一
              些建筑采用落地门、落地窗、钢门、钢窗和铝合金门窗,及茶色玻璃等装饰。



            264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