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1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五)
P. 251
第十八篇 商业 贸易 金融业
款966.75万元.其中2005年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79.75万元。2003年,开办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
农业银行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均及时予以办理,2003~2004年,全地区累计发放280.32万元。
信用贷款 1.城市信用社发放。1987年,兴办城市信用社。在以存定贷、自求平衡的原则下
开办信贷业务,主要对城镇集体工商企业、私营个体工商户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对购置耐用消
费品的个人也适当短期贷款,贷款利率在国家规定利率的20%幅度内上下浮动。1988年,城市信
用社贷款余额467.4万元;1992年1081.2万元;1999年6182万元,其中不良贷款3014万元。以后境
清理整顿城市信用社,其贷款业务逐步被中止。
2.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贷款。民国25年(1936),国民政府在大定、黔西、毕节、威宁发放
救济贷款30万元。贷款由贵州省农村合作委员会派驻各县办事处组织并通过信用预备社办理。
以后由县合作金库和农村信用社组织发放少量的农业贷款,至民国32年(1943)6月底,共发
放84.48万元。民国35年(1946)后,法币贬值加剧,贷款业务几乎停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农村信用合作社先后发放过农民贷款、社员贷款、“两户”“三户”贷款、集体农业贷款
和乡镇企业贷款、农户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贷款余额从1953年的0.36万元,上升至2005
年的28.52亿元。1953年起,试办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入股社员中的贫下中农发放临时生产和
生活困难贷款,是年全地区贷款余额0.36万元。1955年对未入股的农民,在信用合作社资金有
余的情况下也给予一定的贷款,但利率适当上浮。1956年起,农村信用合作社向生产生活困难
的社员发放贷款。同时,经银行批准开始向农业生产合作社发放短期生产费用贷款。1958年,
对人民公社的管理区发放生产费用贷款、基本建设贷款,共贷出2505万元。此贷款延续到1961
年。1962年,按银行“信用社只有在不欠银行贷款的前提下,才能对生产队、生产大队发放少
量的农业生产费用贷款”的规定,信用社基本停止对生产队、生产大队的集体农业贷款业务。
1972年起,国家银行对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实行农贷指标包干,允许包干对社队发放生产费用
和对社队办的企业(亦称乡镇企业)发放生产费用贷款。1981年5月,召开毕节地区信用社工
作会议,明确信用社贷款以帮助社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为主转向支持承包经营户和专业户发
展商品经济为重点,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发生以下转变:一是由支持
传统农业向支持现代化农业转变,二是由支持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三是由支持自给
半自给经济向支持商品经济转变,四是支持社队生产费用和生产设备贷款向支持个体户、专业
户、重点户转变,五是由过去信用社对生产队贷款向对农户贷款转变。贷款投放围绕以市场为
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促进农村各业发展。2002年起,全地区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开展农
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在核定的额度内向农民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不需抵押、担保,
贷款可周转使用,贷款利息实行优惠。采取3~5户农户自愿联合、依约还款、风险共担的办法
组成相互联保小组,信用社向联保小组发放贷款,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是年,全地区信用
社共发放贷款13.99亿元,农村59.2%的农户得到信用社贷款。2005年全地区农村信用社发放“三
农”贷款29.33亿元,支持66.33万户农户发展农业、畜牧业及商业。2011年末全地区农村信用社
“三农”贷款余额115.53亿元。
1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