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8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478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返运输。随着邮客兼营车辆的退线,2004年改为委办。
农村邮路 1950年有县至区步班邮路10条,单程计728千米,分别是:毕节至朱昌,往东
经头步桥南绕鸭子塘朱昌环形回毕节,计邮程44千米,1天半环形1次;毕节至普宜往北经海
子街、小吉场,再北上经大吉、阿市至普宜,折南绕经猴子桥、火烧铺回小吉场,再由原路
经海子街回毕节,计邮程往返156千米,邮运员2名。毕节至林口至赤水河,经何官屯、对坡到
林口,由林口至燕子口,南下绕经毕节去赤水河支线回毕节。间日往返124千米,邮运员2名。
大定至响水,步班间5日,邮运员1名,24千米。大定至百纳镇,步班间5日,邮运员1名,单程
54千米。大定至鸡场,步班间5日,邮运员1名,39千米。金沙至清池镇,步班间8日,邮运员
1名,单程159千米。黔西至朵朵坝,步班间6日,邮运员1名,单程120千米。黔西至谷里,步
班间6日,邮运员1名,单程20千米。赫章至大街子,步班间4日,邮运员1名,单程132千米。
1953年4月,执行邮电部、贵州省邮电管理局调整邮运行程及负荷量标准规定:步班邮运员平均
日行程30~40千米,平均日负荷重量20~30千克;马车班平均日行程40~60千米,平均日负荷
量200~450千克;马班平均日行程30~60千米;平均日负荷量50~100千克。是年6月起,邮运
员、乡邮员试行集体休班,每月不超过4天。1957年,农业合作化高潮,邮路有较大发展。县
内邮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0条增加到54条,单程长由728千米延长到2154千米。1958
年,毕节、黔西、织金、威宁、金沙、纳雍县实现简易公路邮运车运。至此,全专区95个区镇
实现区区通邮,其中委办汽车邮路2条,自行车邮路2条,步班邮路49条。1958年~1962年,上
级要求做到中央报纸当天到省、省报当天到县、县报当天到公社,邮电部门采取打破区界,避
免重复路线的办法重新划线调整,县内邮路由1957年的54条,2154千米,增加到85条,2650千
米,使87.4%的区能当天看到县报。1960年~1961年7月,全专区县内邮路由85条,2650千米,
压缩为76条,2380千米。从60年代起,各县运输部门陆续开通由县通达区、乡的汽车班,促使
全地区邮运机械化程度提高。到1966年,全专区县内委办汽车邮路由1957年的2条增加到12条。
1970年,又新开县内邮路15条,499.5千米,其中摩托车邮路4条,269千米;自行车邮路6条,
133千米;步班邮路5条,99.5千米。是年7月,毕节局开辟毕节至小吉场邮路全程118千米,利用
本局小吉普车、摩托车及运输公司1、4、7日的定期班车,采用自办与委办相结合的办法运送海
子街、小吉场、普宜、龙场营区的邮件,结束过去邮件要3天多才能到达的历史。1975年,全地
区县内邮路有52条,全程1947千米,其中委办汽车邮路12条,摩托车邮路22条,自行车邮路15
条,步班邮路3条。逐日班到达的线路43条,2日班到达的9条。
1978~198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县内邮路发展较快,到1988年,全地区县内邮路
扩大到60条,总长度为2229千米,其中委办汽车邮路25条,1267千米;摩托车邮路14条,524千
米;自行车邮路12条,204千米;步班邮路9条,234千米。1日到达的36条,2日到达的23条,3
日到达的1条。其中,私人承包的县内邮路6条,150千米。1994年~2004年,上级允许邮政邮
客兼营,各县市开通以下客邮运路线:1.毕节至龙场营邮客兼营车、逐日班,108千米,自办邮
路,每天对开,毕节局承担,负责毕节至龙场沿线海子街、汉屯、小吉场、普宜邮政网点的邮
件报刊往返运输。2004年邮客兼营退线,改为自办小货车邮运,当天往返。2.毕节至清水铺邮客
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