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3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483
第十五篇 交通 邮电
写汇款申请单后,将汇款申请单连同汇款一并交给营业员汇票单,称为汇票外走。汇款人除交
付汇款外,还要负担用挂号信寄递汇票的费用。1955年3月1日,国家发行新人民币,各局所自
即日起,使用新汇票,停止使用旧汇票。是年9月停办定额汇票。新汇票改为按汇款金额剪格式
填写两联式,一联交汇款人用挂号信邮寄给收款人(汇票外走);一联由发汇局内走寄往兑付
局(汇票内走)。从1959年4月起,普通汇票改为信汇方式,即由汇款人填写汇款通知单后,将
汇款通知单连同汇款一并交给营业员,由收汇局开发汇票,在内部传递,取消汇票由汇款人自
寄的方式,收款人凭邮局投递的汇款通知单和证件领取汇款。电报汇款由汇款人填写电报汇款
通知单后,将单式边连同汇款交给营业员,营业员收取汇款,开发汇票,送交汇兑检查员编发
电报拍发到兑付局,兑付局凭收汇局的电报开发电汇通知单通知收款人,收款人凭证件领取汇
款。电汇按照普通汇款收费外,每笔汇款加收电报费1元,附言每字按7分收费,以20字为限。
1988年,全地区开发汇票计21.63万张,比1952年的2.09万张增长9.7倍;比1980年的13.31万张增
长62.5%。2001年3月,毕节邮政实现了汇兑业务计算机处理并和全国联网,结束了104年传统手
工处理汇兑业务的历史。至是年底,全区七县一市县城邮政营业业务处理全部实现电子化,提
高了汇兑业务处理的效率。同时,开办2小时汇款。实时汇款、回执汇款、礼仪汇款业务,已满
足客户用邮之需。
报刊发行 1.报刊发行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邮局均办理报纸、杂志订销业务。
1949年,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和全国邮政会议先后提出报刊发行和邮政合一的建议,1950年经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在全国实行。从1950年8月16日起,办理报刊发行业务,1952年9月
26日,毕节邮电局接办本埠报纸《毕节大众报》的订销业务。是年12月,各邮电局接收办理
由各地新华书店发行的杂志业务。到1957年,全专区报纸累计发行量,由1952年的143.7万份
上升到385.8万份,增1.68倍。累计发行杂志量由1952年的14.5万份上升到51万份,增2.52倍。
1958~1960年,邮政单位贯彻国家邮电部关于邮政业务以报刊发行为纲的指示,根据专区下达
发行报刊的指令性规定,层层下达到单位,将订数落实到个人。1958年“大跃进”时期,农村
大多数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和厂矿、车间、班(组),都订有中央级的《人民日报》《红
旗》杂志和省级的《贵州日报》《团结》杂志和本县的县报等报刊。1958年全区报纸累计发行
量达1528.6万份,比上年增2.96倍;杂志发行量达122.9万份,比上年增1.41倍。1959年,各邮
电局根据国家邮电部第十一次全国邮电工作会议和贵州省第十二次邮电工作会议精神,开展反
对采用强迫摊派办法发行报刊,从1960年起,报刊发行工作开始走上正轨。1966~1976年,全
国、全省大量的报刊停刊,邮局报纸、杂志发行量减少。到1970年全地区报刊发行累计量,由
1965年的1028.9万份下降到805.3万份,减少26.97%。1977年后,报刊发行量开始回升,到1975
年报刊发行累计1640.1万份。从80年代起,全区邮电部门注重于报刊的普及和各种科技报刊的宣
传收订,落实城乡投递,开创报刊发行新局面。到1980年底,全地区订销报刊累计2018万份,
1985年升到2333万份,多数农村乡、镇和行政村都订有报纸。到1987年报刊订销量由1985年2333万
份,上升到2723.5万份。1988年,由于全国报刊价格上涨,加上报刊发行费率提高,及非邮发报刊
的增加等因素,全区报刊发行量下降。年末,报刊发行累计2502万份,较上年减8.15%。
1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