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5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485
第十五篇 交通 邮电
点。到年底,全地区邮政储蓄户9.92万余户,收储余额348.3万元,比上年增2.18倍。1989年,全
地区邮储余额为565.29万元,储蓄收入比上年增62.3%。到1990年,全地区邮储额达850.7万元,
毕节县海子街、鸭池、杨家湾支局开办邮储点,储蓄额达13.08万元,并初步摸索出农村开办邮
储的路子。1993年,地区局在毕节县80%的农村支局办起邮储点。是年10月,小吉场支局邮储
余额已突破百万元大关,海子街、鸭池支局分别达80万元和60万元的储蓄余额。1994年,毕节
市邮政储蓄网点达13个,从业人员35人。是年底储蓄余额为1438.92万元,比上年增2.52%。至
1996年毕节市邮政储蓄网点达17个。1998年,邮储余额达9601.74万元,比1994年增5.67倍,从业
人员42人。同年,毕节市威宁路邮政储蓄所开始使用计算机处理业务。1999年6月,威宁路邮政
储蓄所与全国邮政金融计算机联网,可办理活期全国通存通兑,并开始发行邮政金融借记卡。
2001年邮储余额达1.32亿多元。是年,新增洪山、麻园储蓄点。2002~2003年,毕节市城乡21个
邮政储蓄点使用计算机处理业务,与全省本地网连接,实现所有网点活期全省通存通兑。2004
年底邮储余额2.89亿元从业人员56人。2008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毕节地区分行成立。
集邮 1955年5月,中国集邮公司成立,并出版发行《集邮》杂志。是年,全专区唯毕节局
代售纪念邮票、特种邮票、美术明信片。1956年,毕节县邮电局直接联系中国集邮公司,开展
代销集邮业务,出售特种邮票、纪念邮票、美术明信片及其集邮品。1958年1月,毕节局被省局
确定为办理中国集邮公司集邮邮票业务。继后其他县局陆续开办代销集邮业务,到1965年全地
区涌现出一批集邮爱好者。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视集邮为封、资、修活动而被禁止。
1969年3月起,集邮业务被迫停办。1970年,各邮电局将所有库存的集邮邮票及集邮用品清理上
缴省局。
1978年后,集邮在全国各地陆续恢复。1982年,地区局恢复出售集邮品,全年销售集邮邮
票7万余元。1983年2月13日,地区局集邮门市部开业。到1985年全地区各县分别设立集邮门市
部或集邮台,出售特种邮票、纪念邮票、首日封、纪念卡、纪念币、邮折、邮刊,并兼售量齿
尺、放大镜、集邮册、胶水纸等集邮品。1983年9月17日,成立毕节地区集邮协会。到1988年
底,威宁、金沙、赫章县和黔西红林机械厂、毕节一中相继成立集邮协会。1983年5月1~5日,
地区邮电局、地区文化局联合举办,首届全区集邮展览,展出各种专集、单套邮票及各种首日
封、小型张、纪念卡、戳记。至1988年5月,全地区共举办5次集邮展览,其中两次举办青少年
邮展。金沙、威宁、赫章县也曾举办集邮展览。毕节一中成立集邮协会后,先后举办3次集邮
展览,黔西红林机械厂举办集邮展览2次。1984年10月1~4日,举办全地区“国庆35周年集邮
展览”,展出藏品85框,标准贴片1000个,各种邮票5869枚,集邮品172件,参展受到启发和
教育,扩大集邮在民众中的影响,全地区集邮爱好者由1983年的200余人,发展到1988年的3000
余人;集邮协会会员1983年60人,1988年261人。1987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华全国青少年
集邮展览”中,毕节集邮协会会员,毕节一中学生杨宇的专题集邮展品《邮票与中国语文》受
到首都青少年的喜爱,荣获展览的铜奖,为贵州夺得唯一的一块奖牌。到1988年,一些集邮爱
好者的集邮藏品,在省、地集邮展览中获奖。1994年起,毕节地区局经营集邮业务,采取预订
和零售方式,在毕节、大方、黔西、金沙、威宁、赫章、纳雍县邮局所在地设立销售营业点。
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