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9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479
第十五篇 交通 邮电
兼营,逐日班,76千米,自办邮路,当天往返。毕节局承担。负责毕节至清水铺沿线燕子口、
林口、亮岩邮政网点的邮件报刊往返运输。2001年改为委办。3.毕节至对坡逐日班,35千米,
2000年前自办,2000年后改为委办邮路。负责毕节至对坡沿线何官屯邮政网点的邮件报刊往返
运输。4.毕节至青场,逐日班,47千米,委办,负责毕节至青场沿线野角邮政支局服务范围邮件
报刊的往返运输。5.朱昌至阴底逐日班,26千米,委办,负责朱昌至阴底沿线邮政网点邮件报刊
的往返运输。6.燕子口至林口,逐日班,18千米,先自办,自行车班,1999年委办,负责从燕子
口至林口的全部邮件报刊往返运输。7.海子街至汉屯逐日班,11千米,先自办,自行车班,2000
年改为委办,负责海子街至汉屯全部邮件报刊的往返运输。
农村投递路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交通不便,多数区乡不通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初,全专区农村沿袭中华邮政时期的邮路线,1953年前,由信柜、代办所揽收兼投区乡附
近的邮件,其他邮件则由寄件人、收件人到就近的信柜,代办所交寄、自取。群众为了一封
信得走几十里路。1953年起,农村邮路不断增加。至1956年,全专区有乡村投递员235人,农
村邮路扩大到627条。1958~1962年,各县都出版发行县报。1958年,根据国家邮电部、省邮
电局关于县报当天到的要求,农村投递线路由上年的13212千米延伸到14833千米,比上年增
12.27%,实现乡乡通邮,农村邮件、报刊投递速度加快。1959年6月,所有人民公社都能看到
当天的县报;邮件、报刊由乡邮员投送到生产大队和部分生产队。由于盲目追求高速度,影响
通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59~1962年,国家调整压缩农村邮路和投递频次,全专区农村
邮路由1958年的14833千米,缩减为7883.5千米,降46.85%。1965年8月,地区局派工作组到毕
节海子街区推行乡邮员亦工亦农轮换工制试点。是年,全专区招用亦工亦农乡邮员59人,经短
期培训后,采用定人员、定路线、定投递点、定班期、定时间的方法(简称五定),分配担负
乡邮投递。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乡邮投递的行之有效的排单,乡邮员“五
定”规章制度被否定,农村投递服务质量下降。1978年以来,农村投递频次几经调整,到1988
年底,全地区800个乡镇全部通邮;4511个行政村中,有3204个村通邮,占71%;3.49万个村
民小组,2.28万个通邮,占65.2%。1988年,全地区有农村邮路281条,总长度为11314千米,
其中:摩托车邮路28千米,自行车邮路1477千米,步班邮路9809千米。在281条农村邮路中,
私人承包的投递路线16条,共361千米。至2005年,毕节市辖区有农村投递路线47条,均为周
3班,农村镇内投递路线17条,均为逐日班。投递路线总长2540千米,其中自行车投递路线680
千米,步行投递路线1860千米。
县城投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县城投递根据不同邮件、报刊投递规定,投递方式
分为按址投递和窗口投交两种。按址投递的邮件,由邮局城市投递员按照邮件封面书写地址送
交收件人;窗口投交的邮件,在邮局营业窗口投交收件人。1951年,全地区9个邮电局,设有县
城投递段道11个,配备专职城市投递员11人,其中毕节县城有段道3个,投递员3人,其余8个县
城均设投递段道1个,投递各1人,沿袭旧法步行投递。1953年始,毕节邮电局投递员率先骑自
行车投送邮件、报刊,继后,各县局投递员先后使用自行车投递邮件、报刊。1978年后,各县
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县城区不断扩大,人口逐年增加,投递的邮件、报刊量逐年增大。到1988
1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