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7 - 昌宁县志
P. 477
第二十二章 科 技 文化卷
矿开展地震知识宣讲。1995 年 7 月,将《昌宁县大震应急试行对策》修改为《昌宁县地震应急反应预
案》。1996 年,组织昌宁一中学生 186 人参观县地震局地震监测设施。1998 年,组织 7 个单位 78 人
参加保山地区“7·28”全国防震减灾法律知识竞赛活动。1999 年,及时平息湾甸一带流传地震谣言。
2000 年 3 月,将《昌宁县地震应急反应预案》修改为《昌宁县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2002 年 10 月,
再次修订《昌宁县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11 月,县人民政府印发《昌宁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和工程
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暂行规定》,开始落实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2002 ~ 2005 年,
审核确定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 72 项,其中一般建设工程 61 项、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或地震动
参数复核工程 11 项。
第四节 气象服务
一、天气测报
1978 年至 2003 年 10 月,昌宁县天气以人工观测为主。2003 年 11 月至 2005 年 3 月,实行人工和
自动对比观测。2005 年 4 月,大气探测自动观测系统开始运行,替代人工观测,自动站观测数据每小
时自动上传一次。
县气象局组织开展目测项目有云(状、量、高)、天气现象、能见度、草原温度、土壤水分。仪
器观测项目有气压(用空盒 DYJ1 型空盒气压计和高原动槽式 DYM1 型水银气压表)、气温、湿度、
风向风速(主要采用 EL 电接风向风速计)、降水(用口径 20 厘米 DSM1 型雨量器)、日照(用暗筒
式 DFJ1 型日照计)、蒸发(小型,用口径 20 厘米 AM3 型蒸发器)、地面及浅层地温(用曲管地面温
度表)。每日 8 时、14 时、20 时定时观测,5 分钟内向省气象局发送气象电报,并通过县广播站向县
域发布。2000 年 1 月起,实行网络上传。同时,在昌宁电视台开设天气预报栏目,每天 20 时和 22 时
30 分发布未来 24 小时天气预报。2003 年 8 月,昌宁县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投入运行。2005 年 8 月,建
成县气象局网站,实现广播、电视、网络、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一同发布天气预报。
二、人工影响天气
1979 年 4 月,大理军分区高炮部队前往昌宁县支援,携高炮 6 门在漭水、柯街、大塘(今卡斯)
布点,施行人工增雨。1991 年 5 月起,县气象局负责县域防雷电装置检测和图纸审批。1997 年 7 月,
县气象局购买皮卡车 1 辆带 12 管火箭发射架,以及 3 管发射架 4 具,在鸡飞乡邑等、达丙镇九甲、温
泉乡下六甲建成固定火箭作业点。8 月 2 日,昌宁县第一次独自开展人工防雹作业。2002 年 5 月,县
人民政府明确一、二类防雷安全重点单位,重点加强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仓库及教
育系统、卫生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金融服务系统、水电站、采石场、在建工程防雷安全监督
管理,每半年检测 1 次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仓库、民用爆炸物品仓库、加油站、液化气站、酒精仓库,
每年检测 1 次煤矿、非煤矿山、商场、医院、影剧院、饭店、宾馆、网吧、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商
贸服务场所、金融服务系统、烟叶收购仓库、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移动通信机房。2003 年 6 月,购
置三七高炮两门用于防雹作业。2005 年 2 月,购置三七高炮 1 门、新型火箭发射架 9 具,在 9 个种植
烤烟乡镇建成标准化固定增雨防雹作业点 15 个。2005 年 6 月,组织增雨作业 25 次,发射高炮弹 203 发,
火箭弹 180 发。1997 ~ 2005 年,昌宁县累计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163 次,人工防雹作业 166 次。
【 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