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9 - 昌宁县志
P. 479

第二十三章 文化体育         文化卷


               内设机构。1986 年 11 月,升格为副科级单位,人员编制 5 名;1989 年 1 月,列入县人民政府编制序
               列,属副科级事业单位。2 月,设立昌宁县档案局,为县人民政府直属副科级单位,人员编制 6 名。
               1995 年 2 月,县档案局转为事业单位,与县档案馆合署办公。1996 年 9 月,县档案局(馆)升格为乡
               科级机构。10 月,县档案局(馆)内设办公室、业务监督指导科、档案管理科,核定事业编制 14 名。
               2002 年 6 月,设置为行使行政职能的正科级事业单位。11 月,核定人员编制 13 名,其中行使行政职
               能的事业编制 6 名、事业编制 6 名、工勤编制 1 名。2005 年,实有干部职工 14 人。

                   四、地方志编纂机构

                   1981 年 8 月,昌宁县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下设临时办公室。1983 年 12 月 17 日,设立昌宁县地
               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为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人员编制 7 名,实有干部职工 5 人,与县委党史资
               料征集办公室合署办公。1984 年 3 月 19 日,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更名为昌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
               公室。1992 年 2 月 20 日,核定县委党史征集研究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事业编制 10 名,实有
               干部职工 7 人。1996 年 8 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2002 年 6 月 26 日,昌宁
               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中共昌宁县委党史征集研究室更名为昌宁县史志办公室,为县人民政府
               行使行政职能的正科级事业单位。11 月 19 日,核定人员编制 7 名,其中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编制 2 名、
               事业编制 4 名、工勤编制 1 名。2004 年 3 月 30 日,被中共保山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第一轮修志先
               进集体。9 月,县史志办专业技术人员过渡为国家公务员。2005 年 6 月 23 日,县史志办公室更名为中
               共昌宁县委党史地方志工作委员会,为县委工作部门,实有干部职工 7 人。


                   五、乡镇综合文化站
                   1978 年,昌宁县 16 个公社设有广播站。1980 年 4 月,建立第一个农村文化站——漭水文化站。
               至 1984 年,14 个区镇均设有文化站,区镇广播站下设乡广播站 33 个。1986 年,设区镇广播站 10 个,
               乡广播室 26 个,厂矿企业广播站 6 个,小片网点 6 个。1990 年 4 月,14 个乡镇均设有广播电视管理站。

               同年,乡镇广播站划归乡镇文化站管理。1991 年,新建村(办事处)广播室 10 个,更新设备恢复重
               建 14 个。1992 年,设乡镇、村(办事处)广播站、室 64 个。1995 年,新建村级广播站 4 个。1996 年,
               新建村级广播站 1 个。2002 年,乡镇文化、体育、广播电视、老年体协工作职能合并,成立乡镇综合
               文化站。2005 年,乡镇综合文化站有干部职工 34 人,设有乡镇、村(社区)广播站、室 52 个。


                                                 第二节 文化事业




                   一、民间文艺
                   昌宁县民间文艺主要有打歌、嘎光、洞经、龙狮灯舞、民歌等。
                   打歌 是昌宁民间最普及娱乐形式,主要在彝族、苗族、傈僳族、布朗族、傣族、汉族中流行。
               彝族打歌自称“呃克”,又称“左脚舞”,主要在珠街、耈街、柯街等彝族聚居区流行,舞步动作繁
               多,动作矫健,步伐有力,歌、舞、乐融合,情绪激越。伴奏乐器主要有葫芦笙、笛子、三弦,娱乐性、
               实用性乐器主要有唢呐。尚保留打歌舞步有苍蝇蹉脚、孔雀舞、穿花歌、平转、半转、满翻满转、三步颠、
               斑鸠吃水、麂子伸腰等。
                   苗族打歌(苗语“岔兜”)。苗族打歌一般以吹芦笙男子领头,众人转圈而舞。也有将吹笙者围于圈内,
               笙者独舞,也可双人舞、群舞。女子身着艳装,彩裙飘逸,银铃阵阵作响。动作和芦笙曲可无限反复,



                                                                                                     【 421 】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