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0 - 昌宁县志
P. 480
昌宁县志 1978~2005
亦可随时变换,曲子变换,动作随即变换,舞蹈轻松自如。常见赶街歌、翻身歌、甩手歌、合脚歌等。
傈僳族打歌自称“嘎克”,舞蹈活泼轻快,舞曲旋律流畅欢快。更戛米河一带傈僳族多与汉族融合,
互相渗透。珠街依码箐一带傈僳族打歌多保留原始风格,服饰也有本民族特性。舞蹈由葫芦笙伴奏,
吹奏者即为群舞领头,歌舞优美动人,听之、观之赏心悦目。常见躜步歌、穿花歌、栽秧歌、满翻满
转等。
布朗族打歌常有葫芦笙、小三弦、笛子 3 件乐器伴奏,舞蹈步履敏捷,似行云流水,舞中多有男
女对唱穿插,歌与舞若即若离,节拍互不相干,但都相互映衬,场面别具一格。布朗族打歌有辈分不
合不入歌场忌讳。常见舞蹈有阉鸡摆尾、跺脚歌、斑鸠吃水、鹭鸶扭腿等,流行于卡斯镇新谷村一带。
汉族打歌综合少数民族打歌特点,多在讨亲嫁娶夜晚进行。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县老年体育协
会部分业余爱好者自发组织在大会堂篮球场,用录音机播放音乐打歌。2003 年后,在县政协和文化体
育局倡导、支持下,每天傍晚在世纪广场、会堂广场、体育场、文化馆广场、迎宾广场组织群众性以
打歌为主广场舞活动。2005 年,昌宁县以打歌为主广场舞活动逐步向县城周边及农村发展。
嘎光 汉族称为“跳摆”,是傣族传统舞蹈。没有乐器伴奏,用大鼓(或象脚鼓)大钹、小镲、
铓锣作打击伴奏。击鼓者可随圈舞跳,也可置于圈中狂跳。“老摆”舞者(女性)均手持彩帕 1 块,
随唱随舞,步伐整齐,动作朴素大方。“新摆”为年轻人喜爱,除保留其独特风格外,融入舞台表演
舞姿动作。傣族舞蹈中,还有一种称为“嘎巩”单人舞或双人舞,即“孔雀舞”,舞蹈婀娜多姿,轻
盈柔美,技巧高深。
洞经 1978 年后,昌宁县开始恢复弹洞经活动。1982 年,县文化馆组织部分民间艺人重新演奏洞
经乐曲、记谱整理,收集《孝顺歌》《青天歌》等 10 余首乐曲、经腔。1990 年后,漭水、达丙、新城、
大田坝等地陆续有洞经组织活动。2001 年 2 月,龙泉洞经音乐团恢复活动。2002 年,在漭水初级中学
退休教师王文荣倡导下,漭水镇成立 20 余人组成的洞经古乐团。至 2005 年,县文化馆退休干部、二
级作曲苏国红与王文荣,按照漭水镇河尾村禹银科吹奏录音,整理出《万年欢》《一字腔》《孝顺歌》
《叠落泉》等乐曲、经腔近 30 首,达丙老年协会乐队组建洞经乐队。
龙狮灯舞 俗称“玩灯”,集武术、曲艺、戏剧、歌舞为一体,主要在右甸坝区汉族中流行。由
开场锣鼓、贺彩、丑角表演、唱花灯、武术、龙狮舞等节目组成。一年一度“玩灯”于农历正月初一
祭龙开灯、正月十五收灯、正月十六烧灯结账,聚餐分红。1978 年后,红卫公社新华和达丙公社山尾子、
新寨、龙泉龙灯队相继恢复。1982 年,宝丰舞狮队成立。1983 年,达丙、龙泉花灯艺人重填《十二鲜花》
唱词,歌颂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政策。1984 年国庆、1985 年春节,龙狮灯舞活动场面尤为欢腾、热烈。
此后,每年春节县城周边龙狮灯舞都会如期上演。2004 年,宝丰舞狮队更名为宝丰社区农民舞狮队。
民歌 主要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产生于体力劳动,不同劳动有不同劳动号子。山区“耕
田号子”比较普及,主要在耕牛走到田地头准备转回时使用,话语简短,核心唱词就是“转回来”3 个字,
扶犁者高亢嘹亮歌声,加上衬词拖腔,曲调悠扬动听,使耕牛随主人意志形成默契,劳动场面变得轻
松愉快。
山歌内容广泛,即兴即唱,你来我往,直接表达歌者内心思想感情,不受时间长短限制。以 2、4
句居多,对唱为主。开头常有吆喝性喊句,中间随意添加衬词拖腔。山歌内容积极向上,大致有向往
新生活的颂歌、表达感情和智慧的猜歌、男女青年的情歌。1990 年后,随着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
手机、网络普及,山歌逐渐淡出人们耳目,只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和边远山区娶亲嫁女时保留此项
活动。
小调在民歌中最为广泛,有叙事小调、离别情小调、情爱小调,唱词简朴,结构整齐,往往同一
曲调填不同歌词。主要有苗族小调《母女情》、布朗族小调《赶马调》、汉族小调《十送小郎》等。
【 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