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6 - 昌宁县志
P. 476
昌宁县志 1978~2005
第三节 防震减灾
一、地震监测
1978 年,昌宁县除县人防战备地震办公室开展地震观测外,设有大塘(今卡斯)、昌宁一中、湾
甸农场、大田坝、耈街、珠街、新光农场、勐统业余观测点,以及县牛奶场和鱼种站宏观联络点,当
时仅有 2.0 级以上地震记录。1982 年,建成鸡飞、气象站、温泉(小桥)业余观测点。同年,主要开
展土地电、地应力、地温、倾斜、气温、气压、雨量等项目观测,数据资料采用电话和信函方式上报,
开始有 2.0 级以下地震记录。1983 年 12 月、1984 年 1 月,分别建成昌宁 1 号泉观测站、湾甸农场观测站。
1985 年仅保留昌宁 1 号泉、湾甸、卡斯、鸡飞 4 个观测站(点),开展水位、水温、流量、水氡、水质(氯
离子、氟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碳酸氢根、电导率、酸碱度)等项目观测。1987 年,观测数据资料
以无线电短波通讯台和信函上报。1995 年 1 月,卡斯、鸡飞观测点停止观测。1998 年 12 月,观测数
据资料用互联网上报。2003 年 2 月,湾甸观测站停止观测。2005 年 5 ~ 6 月,田园、耈街测震台分别
建成投入使用,监测澜沧江流域小湾水电站库区地震活动,重点监测监视 1 ~ 3 级地震,监测数据资
料通过电信网络传输到云南省地震监测中心。7 月,温泉观测站建成投入使用,观测水位、水温。同年,
配备昌宁 1 号泉、温泉观测站 FD-105K 测氡仪、DDS-11A 型电导仪、PH-ID 数字酸度仪和 DQS-A 地
震前兆数据采集设备、YZS-1 多路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YZT-1 地震前兆有线通信控制器、YZD-1 全
隔离直流自动供电电源,开展水位、水温、流量、水氡、水质(氯离子、氟离子、电导率、酸碱度)
等项目观测。
1978~2005年,昌宁县完善和坚持震情分析会商制度,开展地震预测预报,每月提出震情分析意见,
每年形成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湾甸水氡测值每升大于 39.6 贝克、昌宁 1 号泉水氡测值每升大于 75
贝克和小于 50 贝克为异常,对应 320 千米范围内中强以上地震;连续 10 天每升滑动残差≥ ±10 贝克
时,3 个月内在滇西北、滇西南、滇西范围内发生 5.0 级以上地震,历史对应率 74%;水质日均值突跳,
旬差分值出现异常,与昌宁及邻区地震活动有一定对应关系,历史对应率 67%;每次异常都向上级地
震部门报告,提出地震预测意见。昌宁 1 号泉 1995 年 12 月 10 日水氡出现连续 10 天滑动残差每升 -16.8
贝克、1996 年 2 月 1 日电导率趋势异常,1996 年 2 月 3 日丽江发生 7.0 级地震;1996 年 6 月 26 日电
导率趋势异常,7 月 2 日丽江发生 5.5 级地震;2001 年 1 月 23 日水氡出现连续 10 日滑动残差每升 -13.5
贝克,3 月 12 日澜沧发生 5.0 级地震;4 月 11 日水氡出现连续 10 日滑动残差每升 -10.8 贝克、电导率
突跳,次日和 6 月 8 日施甸先后发生 5.9 级、5.2 级地震;2001 年 1 月、4 月水氡异常,地震部门书面
提出震情简要意见、地震情况报告。
二、地震应急
1978 年后,昌宁县持续开展地震基本知识和防震避震常识宣传,妥善应对和处置有感地震特别是
4.0 级以上地震和邻区破坏性地震波及。1988 年 11 月 6 日,澜沧、耿马分别发生 7.6 级、7.2 级地震,
昌宁受到严重波及,45 个项目被列入省级恢复重建计划,恢复重建历时 3 年,总投资 2008.39 万元,
修复白糖厂 1 座,改造修复民房 3.24 万平方米,重建用房 2.70 万平方米,加固中小型水库 6 座,修复
县城供电供水系统。1989 年 11 月,县人民政府印发《昌宁县大震应急试行对策》。同年起,在每年“11·6”
云南省防震减灾宣传周期间,采取电视讲话、巡回宣传、在《昌宁报》刊登防震减灾知识等方式,集
中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1990 年起,开办地震科普知识橱窗宣传专栏。1992 年,在部分中小学和厂
【 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