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1 - 昌宁县志
P. 481
第二十三章 文化体育 文化卷
二、文艺创作
昌宁县文艺创作主要包括文学创作、音乐创作、舞蹈创作、书法绘画和摄影。
文学创作 1979 年 10 月,县文化馆创办《昌宁文艺》,刊载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不
定期出版。1984 年,县文化馆在湾甸缅寺及傣民家中收集到新、老两种傣文民间文学手抄本,聘
请傣族业余翻译作者万德美(叶妲)驻馆翻译,至 1985 年译成现代汉文有《九颗宝石》《白象
红牙》《卖藤蔑的王子》《阿銮白虎》《阿銮白马》《银须阿銮》,叙事长诗《金孔雀》由保山
地区文化局翻译整理。1986 年起,昌宁县开展民间文学收集、整理工作。1989 年起,《昌宁文艺》
更名为《昌宁文化》由县文联主办。1991 年起,《昌宁文化》每季度编辑出版 1 期。1994 年起,
《昌宁文化》更名为《茶乡文学》。1995 年 5 月,《昌宁民间文学集(一)》内部出版,收录民
间文学作品 47 篇。1998 年 10 月,《昌宁民间文学集(二)》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收录民间
文学 86 篇 21 万字。至 2005 年,昌宁县长篇小说代表作有李德昌的《血沃江南》,杨佳富的《边
关冷月》、周兴贵的《麻绍唐传奇》;短篇小说代表作有李德昌的《立生基》《碧云迷雾》,鲁
轶平的《饭堂趣闻》《清清的小河》,杨正泽的《荒山泪》《山皱深处》,周建芝的《无形的牌坊》
《血染的绿橄榄》,李绍鲜的《红围巾》,罗金荣的《好人老杜》,辉丽琴的《不归路》;在省
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散文、纪实文学作品主要有张绍仁的《福来公司沉浮记》《为着那片青翠的尼
诺茶园》,李汉础的《滇缅公路话悲欢》《万里长江第一湾》《风雨山基土》《博南兰津古道纪
游》《家乡的碧云》《看山亭上月常圆》《山乡的绿色邮包》《霁虹桥小记》《何年再见雁南飞》,
李明华的《昌宁风景线》《右甸河》《石庄(砖)水韵》《茫茫苍苍观音山》《品茶》,陈明的
《位卑者的奉献》《穆斯林的新生活》《三个先生》,王琨楼的《不要说别离》《走向金秋》《一
片心香伴兰幽》《母亲湖》《茶乡茶道》《小河情思》,高宏张的《澜沧江流向远方》《高原明
珠碧塔海》《保山卧佛寺》《月是故乡明》等;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诗词作品有《踏歌节》《南
高原》《小村三月天》《未成熟的季节》《雨思》《野唱》《鹰·羊群》《一个女孩的故事》《莲》
《英雄的月份》《走笔高原》《花台即景》《雾》《让鸽子住在橄榄树上》《党徽》《记者·小草》
《寻找珍珠》《狂马》《耈酒》《热爱生活》《中秋月》《思念》《夏天·山野》《冬晨·山岭》
《致男友》《有韵的春声》《雄性的民族》等。
音乐创作 1978 年 12 月,苏国红作曲、张绍仁作词的歌曲《我们昌宁地方好》,获保山地区专
业文艺会演创作二等奖。2003 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邀请龚元昌、李光旭、宋槐、龚世才、杨绍
康回忆吟唱,宋槐、龚世才记录曲谱,苏国红订正,为《庆祝昌宁县成立》谱曲,弥补建县歌只有词
而原曲失传的缺憾。至 2005 年,苏国红、张绍仁、翟正芳、蔡汉晖、于启河、丁福存、金传烈、高峻、
陈虹、付林、李素梅、杨建赋、秦庚云、苏玉兰、梁和平、金鸿为、张晓平、罗绍忠、罗晓航、罗金
荣等音乐创作者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金孔雀飞回湾甸坝》《踏歌火把节》《苗山小罐茶》等歌曲
19 首,《我们昌宁地方好》《昌宁,一个美丽的地方》《美丽的明山水库》等 22 首歌曲获市级及以
上奖励。
舞蹈创作 1978 年后,昌宁县文艺工作者整理、改编、创作出许多彝族、苗族、傣族、布朗族舞蹈。
至 2005 年,代表性作品有丁福存创作的《茶工舞》,苏国红创作的《傣家天天在变样》《采茳花》《花
山情》《宝扇》《赶花山》《戏新郎》《花山路上》《智度莅》,以及张绍仁编剧、丁福存作曲的歌剧《苗
山春》和苏国红创作的琵琶独奏曲《春雨》。
书法绘画 1978 年后,昌宁县除学校开展书法、美术课外,县文化馆面向学校、机关单位美术
人员连年开展书法绘画培训。1984 年,从湾甸糖厂选送 1 名美工人员到昆明深造。1986 年起,推行
【 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