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1 - 昌宁县志
P. 471
第二十一章 教 育 文化卷
范小学达到录音机、书写投影仪、银幕“两机一幕”进教室目标。2000 年,柯街完小、达丙完小被列
为“明天女教师工程项目学校”,分别接受香港人周凯旋捐赠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收视设备 1 套。2001
年,昌宁县部分中小学自筹资金配备计算机室,至 2003 年,用于教育教学计算机 861 台。2005 年 9 月,
昌宁县被列为云南省 2004 ~ 2005 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县,项目总投资 648.50 万元,
实施项目校点 338 个,安装远程教育设备模式一 113 套、模式二 206 套、模式三 19 套。年末,昌宁县
有完中一类教学仪器 2 套、二类 1 套,初中一类教学仪器 6 套、二类 18 套,小学一类教学仪器 26 套、
二类 126 套;有计算机教室 41 个、语音室 2 个、多媒体报告厅 26 个、光盘播放系统 206 套、远程教
育卫星教学收视设备 225 套、乡镇信息中心 1 个,用于教育教学计算机 1660 台;有电视机 189 台、
DVD(VCD)96 台、录音机 605 台、书写投影仪 412 台;有高中教学资源库 2 套,初中教学资源库 38 套、
电子备课系统 21 套、教学光盘 19 套,小学教学资源库 206 套、电子备课系统 206 套、教学光盘 353 套。
三、教育经费
1978 ~ 2005 年,昌宁县教育经费来源除国家拨款、地方财政预算外,还有社会捐资、勤工俭学、
学杂费收入。1978 年,昌宁县教育事业费 106.47 万元;学杂费收取标准为城镇中学每生每学期 2 元、
农村中学每生每学期 1.50 元、小学附设初中班每生每学期 1 元、小学每生每学期 1 元以下。同时,
各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勤工俭学,改善办学条件。1980 年,昌宁县中小学有勤工俭学生产基地 2150.40
亩,收入 7.37 万元。1984 年,有生产基地 1982 亩,收入 5.96 万元。1985 年,教育事业费 337.05 万
元。1990 年,教育事业费 648.40 万元;县教育局安排勤工俭学贴息贷款 10 万元,开展勤工俭学中小
学超过 95%,有基地 2337 亩,实现收入 24.78 万元。1988 ~ 1990 年,群众捐资助学 395.16 万元,学
杂费收入 77.70 万元,勤工俭学收入 55.40 万元。1978 ~ 1990 年,昌宁县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累计
支出 3959.74 万元。1995 年,教育事业费 1894 万元,勤工俭学收入 76.98 万元。1991 ~ 1995 年,教
育事业费 6294.20 万元,群众捐资助学 1256.62 万元,收取学杂费 190.50 万元。1995 年后,学杂费收
取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学期 5 ~ 10 元、初中每生每学期 8 ~ 15 元、高中每生每学期 10 ~ 20 元。1997
年,勤工俭学收入突破 100 万元。2000 年,教育事业费 3178.80 万元。1996 ~ 2000 年,教育事业费
13460.80 万元,群众捐资助学 2134.60 万元。2000 年 7 月起,昌宁县在干部职工中开展为期 5 年第一
轮集资助学活动,其标准为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驻昌单位在职干部职工按照月工资总额
3% 集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在职干部职工按照 2% 集资,离退休干部职工和三资企业、私营企业职
工按照 1% 集资,个体工商户按照每户每月 10 元集资,至 2005 年 6 月集资 1013.14 万元。2000 年后,
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即初中每生每学期 130 元,小学每生每学期 80 元。2005 年 7 月起,
实施为期 5 年第二轮干部职工集资助学活动,其标准为在职干部职工按照月工资总额 3% 集资,单位
离退休干部职工按照 1% 集资,参加第一轮集资干部职工执行原集资标准,新参加工作人员按照参加
工作当月人事部门批准执行工资总额计算以 3% 集资。同年,教育事业费 6730.80 万元,收取学杂费
467.20 万元,勤工俭学收入 467.20 万元。2001 ~ 2005 年,昌宁县教育事业费 25713.90 万元。
【 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