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中共宣威市委执政纪要2016
P. 70

2016
                  中共宣威市委             ;)* ;)&/( +* :"0
                   ;)0/( (0/( 96"/ 8&* 4)* 8&* 执政纪要


                   4. 推进光伏扶贫。制定光伏产业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结合设施农业
              建设分布式户用光伏电站、村级电站,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建设村级光伏发电站,带动建设贫困户户
              用光伏发电,扶持贫困户脱贫(牵头单位:宣威供电公司,责任单位:发改局、各乡(镇)政府、

              各街道办事处)。
                   5. 加快信息基础建设。制定信息基础工程脱贫攻坚“四年行动计划”(2016-2019年),加快扶
              贫信息化建设,至2019年,实现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全部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4G等无线
              宽带网络全覆盖,构建脱贫攻坚“大数据”信息化平台,推进“互联网+”扶贫力度(牵头单位:宣
              威移动公司,责任单位:各乡(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
                   6. 推动电商扶贫。制定电商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依托淘宝网“特色
              中国·曲靖馆”和曲靖电子商务创业园,探索“互联网+扶贫”的电商扶贫模式,实施“宽带乡村”
              工程,到2020年底完成到村级的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将贫困户、村、

              乡、县四级数据嵌入云平台。到2018年,完成98个贫困村电商扶贫淘宝网店“五个一”项目建设,
              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的网上销售率和产业扶贫效益,推动贫困户脱贫。加快贫困地区物流配送体系
              建设,支持邮政、供销社等系统在贫困乡村建立服务网点。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加强贫困
              地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
              费补助、小额信贷等支持(牵头单位:商务局,责任单位:各乡(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
                   (十三)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方向,加快贫困地区民生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
              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
              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全覆盖。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
              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创新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行
              政府购买服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
              系,对其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儿童福利院、救助保
              护机构、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残疾人康复托养机构、社区儿童之家等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不断提
              高管理服务水平。健全发现报告、应急处置、帮扶干预机制,帮助特殊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引
              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关爱服务。推动文化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惠民

              扶贫项目,支持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深化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
              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工程,推动市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达到国家标
              准。完善贫困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网络由市、乡延伸到村组,以村级组织活动场地为
              依托,推进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牵头及责任单位:各部门(单位)、各乡(镇)政府、各街
              道办事处)。
                   (十四)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制定安居工程脱贫攻坚“四年行动计划”(2016—2019年),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
              居、扶贫安居、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搬迁等,完成全市整体性D级危房改造,到2020年,基本消除全
              市12.9万户农村危房。探索采用建设经济适用的集体公有住房等方式,切实使完全没有建房能力的特
              困户享有基本住房保障。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围绕推进“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
              居宜业”的新农村建设,统筹整乡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传统
              村落保护等项目,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成片推进,整体提升,加快贫困地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30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