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0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190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上新床,象征早生贵子。夫妻入洞房要双双同坐新床,陪郎要机灵地将新娘衣襟一角拉给新郎
            垫坐。婚礼至此完成。晚上,女家派人给新娘送夜宵。同辈亲友闹新房。婚后3天回门,新郎陪

            新娘回到娘家,可当天返回,也可多住几天。
                 民国中期以后,嫁娶礼仪逐步简化,一般改变为道喜、下书、过礼、迎娶4个程序。少数官

            绅人家实行文明结婚,废除冗繁礼俗,改叩拜为鞠躬,举行简单结婚仪式,双方家长、亲友参
            加,即为合法婚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反对包办婚姻,提倡婚姻自立,婚事新事新办。传统婚俗在农村

            和城市的一些人家尚沿袭,但大部分仪式已大为简化。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则多在元
            旦节、“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节日举行婚礼,请亲朋好友和同事吃喜糖

            即可。近年,城镇婚娶时尚讲排场,讲阔气,追求豪华。新房装修讲求漂亮;陈设的各类床上
            用品讲求精美;一应家具诸如沙发、茶几、桌椅和摆设以及家用电器,讲求高档豪华;迎亲讲

            排场,通常皆用10余辆轿车组成迎亲车队,时髦、气派;婚宴多在宾馆饭店举行,每每请客数
            十桌,颇为阔气。



                                                  四     丧葬习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成套的丧葬礼仪,一般有如下仪节:1.接气。死者弥留之际,将
            其抬至堂屋正中靠椅子扶坐咽气,同时用斗装纸钱在其面前焚烧,称烧斗纸,又叫烧倒头钱。

            纸灰分装两包,入殓时放在死者手边,以示双手拿钱。2.小殓。死者落气后,将其遗体停放在
            堂屋正中用条凳垫高的木板上,以白纸蒙面。威宁赫章一带让死者两手各持1串铜钱样的打狗粑
            粑。尸床下点一盏菜油灯,称过桥灯,又叫长明灯。3.报表。停放好死者后,用白纸或黄纸书

            “当大事”3字贴于大门横额正中,威宁赫章一带还要在门外悬挂一杆望丧钱。其后,请道士择
            定安葬日期,遣人到亲友处报丧。4.大殓。也称入殓或装棺。为死者净身、装裹穿戴毕,将尸

            床移至一侧,将棺木安放堂屋正中,而后将死者遗体移放棺内,于其头脚及两侧实以丝绵或白
            纸、草纸,于其遗体上覆以盖面,而后盖棺。5.设灵。用纸、竹、松柏于棺前扎成丧庐,对
            棺摆设香案,案中插灵位牌,棺下点“七星灯”。夜晚,孝子在棺前守护,添香点烛,焚烧纸

            钱,名为守灵。6.家祭、外祭。丧家每日于早、中、晚祭奠,同时接待亲朋祭悼。家族和亲
            友吊唁,一般送赙仪(钱)、盖面、祭嶂、挽联、鞭炮等;至亲上祭,祭品更丰富。

            7.点主。官绅人家,于设灵后进行点主成服,请“书主大宾”在灵前设座,将死者姓氏名讳、
            生卒年月日时及地点正楷书写于灵牌上,其中的神,主二字写成“                                          ”“王”,留下竖、点不

            书。书毕撤座,另设高桌请大宾登台,孝子、女、孙、媳从棺侧跟随长孝捧灵牌出跪于灵前,
            将灵牌放于大宾桌上,大宾将新笔在朱砂中蘸过,再将孝子、孙中指刺血浸合于笔尖朱砂,补

            写神字所缺一竖和主字所缺的一点,点完即将笔往后抛丢,称为穿神点主。点主完毕,孝子披
            麻戴孝,孝媳除去簪环首饰而以麻辫发,且孝男脚穿草鞋,腰拴草绳,女眷则换白布孝鞋,名
            为成服。成服之后,孝男孝女跪于灵前,由司仪读祭文、歌诗、讲书、述礼。歌诗以《诗经》



          3636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