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6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18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旺,寓意来年红火,谓之“三十夜的火”。子夜零时,多数人家点香烛,大开堂屋大门,燃放
            鞭炮,称为接金,同时到井里挑回新水(又称银水),以示进财。是夜,一些老年人围炉而

            坐,或叙谈,或娱乐,通宵不眠,称守岁,在乡村中叫守田土坎。初一,全家换上新衣或洗干
            净的衣服,吃过汤圆,或出门走亲串戚,或结伙玩乐。初一、初二、初三,工不务工,农不务

            农,商不开市,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男女老少,过年就是尽量养怡和玩乐。
                 春节期间,一些乡村有玩花灯习俗,有灯班走村串寨,演出花灯歌舞和花灯小戏。一些城
            镇有玩龙灯习俗,初九,俗传是玉皇大帝诞辰,是日“亮灯”。十三至十五日夜,上街耍龙,

            掀起春节喜庆活动又一高潮。城镇人家多出门观看耍龙,附近乡村百姓,也有打起灯笼火把上
            街观看耍龙以一睹为快者,街市上热闹非凡。十五日,过元宵节,俗称过大年。是夜特出的两

            个礼俗,一是所有房间及堂前,灯火通明(俗称“十五夜的灯”)寓意今年的日子一片光明;
            一是吃晚饭后,还要吃1次汤圆,叫拿圆宝,寓意今年财源滚滚。还有一个习俗是老人逝世不满

            3年者,儿孙要到其坟上送灯留明。
                 2.清明节。清明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其时值阳历4月5日左右。是日前后10天,民间有

            祭祖扫墓习俗,故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内容就是扫墓,又叫上坟、挂纸。届时,家家户户均备办
            祭品诸如香、烛、挂青(白皮纸制成挂坟纸)、纸钱、鞭炮、刀头(一方2寸许熟猪肉)、酒、
            菜肴和供饭,到祖坟上点烛焚香,奠供酒食,系挂挂青,叩头行礼,燃放鞭炮,祭祀祖先。乡

            镇多以宗族近支为单位,10余户或数十户一起扫墓,最后到宗支共祖坟或宗族共祖坟上聚餐。
                 3.端阳节。又称端午节,相传是除邪和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是日,除备办较平日

            更为丰盛的中、晚餐过节外,特别的习俗:一是吃粽子。二是于门枋上悬挂菖蒲、艾。三是给
            少年儿童挂香包。香包以布料或笋叶等为材料做成小巧玲珑的圆形体、菱形体、三角体,内装
            苍术、白芷、菖蒲、山柰、雄黄、冰片、樟脑及艾叶等粉末,既是饰物,又香气袭人。四是喝

            雄黄酒,以雄黄粉末掺入白酒饮用,又以雄黄酒涂抹小儿的耳、鼻、额、肚脐和臀部,认为可
            以驱虫避邪;还将雄黄酒洒于室内墙角和房前屋后,认为可以断蛇虫来路。近年,知道雄黄有

            毒,饮雄黄酒者已少有。五是中饭后出门到田野和山坡上游玩,叫游百病,俗传一游之后,百
            病消除。六是识草药者,于是日清早即上山采药,俗传是日所采的药功效特别。城郊农民所采
            草药,多于上午背到城里赶药市,草药摆满街道两旁,买药者熙熙攘攘,极为热闹。

                 4.中元节。又称盂兰节,俗称过七月半。以祖籍或现居住地域不同而过节之日有所不同,
            或为农历七月十三日,或为十四日,但共同的节日意义皆为迎祀祖先。民国时期,有的人家还

            以提前发好的谷芽、麦芽等青新苗芽和时鲜果蔬于七月半前3~5天陈设于神龛之前迎祀祖先。
            七月十三日(或十四日)晚,以丰盛佳肴供奉于神龛前,焚香点烛,行礼祭奠。晚餐后,焚纸

            钱。20世纪5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初,过中元节被斥为封建迷信,一度废止。近年,过中
            元节之俗复又兴盛。

                 5.中秋节。又称团圆节。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日,故又称过八月十五。旧时,民间多
            在门前或屋内陈设月饼、糕点、水果及五谷盐茶,焚香烛供月;乡村有的人家煮毛豆角、杀白
            公鸡供月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供月亮习俗已废,惟吃月饼习俗仍保持不变。近年,月



          3632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