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3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183

第二十六篇 社会生活


            以玉米、洋芋和荞麦为主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虽仍以玉米为主食,但
            得一年到头皆有饱饭吃。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定量供应。供应城

            市居民粮食有大米、面粉,亦有玉米,农村则以玉米为主。1960~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城乡
            普遍饥饿,尤以农村为甚。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城镇居民粮食供应有保障,农村

            中,不少地方则不能足食。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问题逐步得以
            解决,城乡人民均衣足食足。90年代后,城市居民主食以大米为主,兼食面粉制品诸如面条、
            馒头等。进入21世纪后,广大农民食物结构亦发生重大变化,主粮以大米、玉米兼食,只有少

            部分乡村仍以玉米为主食。
                 2.副食。豆制食品诸如水豆花、菜豆花、豆腐、豆腐干、霉豆腐以及糍粑、黄粑和炒面,

            皆为城乡人民普遍喜欢食用的传统副食品。20世纪80年代后,有各类糕点及面包上市,副食品
            更加丰富。

                 3.肉食。猪肉为最普遍的肉食(回族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能经常食肉者,惟
            富绅之家。城镇中等人家和乡村富户,有在春节前杀“年猪”者,将大部分猪肉腌制熏烤成腊

            肉匀着一年吃;至于新鲜猪肉,十天半月或能吃1次。贫苦人家,则一年到头少见荤腥。威宁有
            特产火腿,将猪宰杀后,软烫刮毛,剖脊分为两扇,砍下后腿,剔除碎骨、油皮,挤净肉内瘀
            血,不沾水,按肉10盐1比重,腌7~10天,用石头重压排除水分,用松柏树枝烟熏成黑色,食

            时可蒸可煮可炒,亦可为火锅生片,味道鲜美,为官宦和富绅才能享受的珍馐。此外,全地区
            城乡食鸡者较为普遍,食牛、羊肉者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

            提高,养猪养鸡户增多,人民群众多能吃到一定数量的肉食。1958~1976年,生猪生产发展缓
            慢,城镇猪肉凭票供应,数量少,农村更少有肉食。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
            任制,农村粮多猪多,肉食逐渐丰足。21世纪后,城市大多数人家天天有肉吃,食牛、羊肉者

            逐渐增多,牛、羊肉粉、面,成为群众喜好食品。城乡腌制腊肉食用的习惯不变,尤以农村为
            多。乡村人家食新鲜肉亦为寻常之事。

                 4.食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钱吃油者只习惯吃猪油,多无食菜油习惯。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城乡民众多数逐渐能吃到足量的食油,猪油、菜油兼食。
                 5.菜蔬。经常食用的菜蔬有白菜、南瓜、莲花白、四季豆、黄瓜、白萝卜、胡萝卜、菠

            菜、茄子、莴笋。城乡人民还喜吃酸菜,酸菜豆汤是家常菜蔬,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
            (ts‘uan’)之说。还喜吃连渣闹(以不过滤的豆浆煮菜)和各种泡菜。

                 6.佐料。无论城乡或贫富,也无论男女老少,最离不开的佐料是辣椒。其他佐料有酱、酱
            油、醋、姜、葱、蒜。

                 7.饮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城镇都有多个水质清冽的水井,大定城有99个井之称;
            乡间,每个村寨亦有一口或几口水井,城乡一般人民群众多喜欢直接饮用井水,公教人员、土

            绅或商人方饮茶。用玉米或大米酿造的白酒,是成年男子之所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
            逢过年,民间多自酿白酒自饮;凡遇红白喜事,主家多自酿白酒待客。平常日子,则多在赶场
            天,坐在小吃摊上小酌二两。讲究白酒饮用口味的人家,用刺梨剖开晒干与红砂糖或冰糖放入



                                                                                                           3629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